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鄭谷雨

馬英九比不上蔣介石

2013/09/17
【鄭谷雨╱不自由撰稿人】 「馬英九是長著娃娃臉的蔣介石」一語,在所謂「九月政爭」中成了一個討論話題。然而,此話雖然聳動,但卻是不了解中國近代史之人的胡言亂語。在許多方面,尤其是黨內鬥爭上,馬英九根本無法和蔣介石相提並論。 先論「粗殘」。 在中華民國和國民黨歷史上,國家元首與立法院長大亂鬥,馬王之爭絕不是第一回。1931年,剛在中原大戰中討平地方派系大聯軍的蔣介石,面對反對派壓力,想在政治上做出點革新姿態,搞些民主法治的樣板(國民會議、訓政時期約法、赦免部分政治犯等),卻碰到以孫中山遺教傳人自居,倚老賣老,想以立法院長身分牽制蔣介石的胡漢民強力反對,積怨日深,原本攜手合作的兩人終於反目。 蔣介石認定胡漢民「圖謀不軌,危害黨國,投機取巧,毀滅廉恥,誠小人之尤者也」,他和黨國要人私下談到老胡時,更是咬牙切齒,自承「性暴氣躁」、「心為之碎」。最終,氣昏頭的老蔣擬了十四點「滅胡計畫」,決心要老胡在「公開審判」和「自行辭職」上二擇一,並準備將胡的罪狀詔告天下,著手彈劾。老蔣用的手段十分乾脆:私邸晚宴,武力監視,逼其辭職,立即關押,軟禁湯山。 誠如汪精衛所說,老蔣「一面擺酒請客,一面拔槍捉人」,相當卑劣,已經不僅僅是「不懂人情世故」而已了。面對胡大老淪為階下囚,雖然國民黨中央眾多元老「咸袖手結舌,莫敢一言」,但反蔣派系立刻舉旗反抗,各路人馬齊聚廣州成立了另個國民政府打對台,開始了連緜數年的寧粵對立。 老蔣要刷新政治,不管本意如何,仍多少算是好事,卻被死抱孫文教條壓人的胡漢民阻撓,論理,老胡有些理虧,但老蔣動怒抓人,獨裁專橫,激起反叛,當然十分愚蠢。不過讀這段歷史時,仍要看到兩點:其一,國民黨領導層當時普遍年輕化,當權者多半符合今天台灣所謂「童子軍」的標準,老蔣那時才四十四歲,血氣方剛,這種魯莽行為,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可說是「不能接受、但能理解」。其二,如果老蔣只有動怒動武這點本事,沒有權謀手段,那是絕對無法縱橫政壇數十年的。 若論「權謀」,老馬遠不及老蔣。 北伐成功後,國民黨內戰、內鬥不斷,兵戎相見,函電交加,激烈程度遠甚今日,但老蔣基本總居上風,雖然說掌握軍權、黨權、政權、金權、黑權是其勝出的根本原因,但大權在手,總也是要善於使用、敢於使用。在軍事上,老蔣削藩有術,運用各派系間的利害衝突,甚至挑撥、創造派閥領袖和下屬的權力矛盾,瓦解對手的聯合陣線,還利用「剿匪」的大義名分,把手伸到原本鞭長莫及的西南地區。在政治上,聯胡(漢民)倒汪(汪精衛)、聯汪倒胡,手段算是相當靈活。總之,武力威逼、恩義裹脅、實權利誘、虛職安撫、金錢收買、財政抵制、各各擊破,絕不四面出擊,加上正統地位的優勢,老蔣終於逐步掌握了黨政軍大權。這和馬英九「鐵三角」砲火四射,布局草率,手段全無,最後四面楚歌,確實有很大的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老蔣專橫歸專橫,必要的時候,他也善於妥協退讓,同時善於迅速東山再起。面對內憂(寧粵對立)外患(日本侵略)襲來,逼退聲浪不斷,老蔣最終去見了老胡,口稱過去一切錯誤,請胡原諒,並說「今後遇事,還得向胡先生請教」。不知道在這波馬王之爭的終點,馬英九又會向王金平說些什麼呢? 當然,老蔣的權謀與蠻幹,都需要有人幫他執行,這就得再論「用人」。 有「名嘴」寫文章,說老蔣只用奴才,所以才敗退台灣,此說不盡公允。從北伐成功到抗戰勝利前,國民黨的人才庫還是不差的。以老蔣的用人來說,他晉用北洋系官僚和政學系推動政務,以黃埔系掌軍兼辦秘密組織,以CC系主持黨務,自己居高臨下從中運用,在建設、平叛、剿共上都有一定成績,並非全然負面,連毛澤東都只能被迫高呼「蔣委員長萬歲」。老蔣的身邊,就算不是人才濟濟,但是和馬王之爭中,馬的親衛軍僅剩二三人的驚悚現象相比,總稱的上兵多將廣。 蔣介石是黨內鬥爭的勝者,國共鬥爭的敗者,馬英九本可從蔣介石的勝利經驗中剔除專橫殘暴,學習政治謀略和布局,更該從蔣介石的失敗教訓中學習:一定要革除國民黨幹部官僚腐化、土豪劣紳把持、嚴重脫離群眾、思想信仰淪喪的積弊。如今看來,馬英九卻是什麼也沒學到,至少沒學好。 這真是馬英九的悲哀,更是中華民國的悲哀。 ※延伸閱讀》
‧馬英九毀憲獵殺王金平的幕後盤算
‧李光耀新書:蔣經國知人善用
‧觀察站/防挺王勢力成反馬接著劑


馬英九的天下

2013/10/01
【鄭谷雨╱不自由撰稿人】 這場所謂的「九月政爭」,演變成「竊聽風暴」,三個多禮拜以來,不好說是高潮迭起,至少是驚爆連連,讓老百姓們目睹了當權者政治手腕的拙劣,見證了特偵組「辦案」手法的荒唐,大多數民意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難以復返了。戰役敗,民心失,體制亂,事態發展到這個地步,就算沒有動搖國本,也早已動搖了「黨本」,國民黨上上下下,由高層到基層,用「離心離德」來形容當前的局面,應不過分。 眼觀這個亂局,我腦中倒不禁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一篇文章。 那是前立法委員朱高正、時任中華社會民主黨主席,在一九九三年初李登輝與郝柏村決裂前夕,所寫的〈天下至廣,非一人所能獨治-給李登輝先生的一封公開信〉。 朱高正的這篇文章,洋洋灑灑,長約五千多字,刊登在媒體上,文中細數李登輝不顧信義,翻雲覆雨,玩弄權術,不尊重國家體制,從而也踐踏黨的體制,最終要建立「一元化領導」的獨裁體制的過程與例證。朱高正引用南北朝時代北周文帝的詔令,大談訪賢、用人、惜才、治國之道,盼李登輝「細加省察」。文末,朱高正更勸諫李登輝,希望他「痛定思痛立即辭去黨主席」,「大公無私,開創新局」,否則,「不是國民黨分裂,台灣便將出現獨裁體制」。 李登輝自然沒有辭職,國民黨確實幾度分裂,朱高正倒是淡出江湖,但「天下至廣,非一人所能獨治」這句名言,還是放諸四海皆準,在馬的決策圈日漸萎縮的今日,當然也值得當權者反覆思量。 只不過這句名言,要用在馬英九身上,還是需要一些再詮釋。時至今日,批評馬用人圈狹窄的,實在族繁不及備載,但我總覺得不盡精準。 首先,如果說,馬對黨內的大老、派系有一定意見,多少加以壓抑,這應該是事實,而且本不全是壞事,畢竟,如果黨內資源全被門閥權貴把持,仕途均為政治二代壟斷,國民黨只會淪為近親繁殖、人才日衰。但是,對於傳統勢力中的部分俊秀之士,如果擇優拔擢,再運用手腕,引導、制約傳統勢力良性發展,既能鞏固原有基盤,又能展露革新氣象,應為上策。或許馬也曾有此意吧,但實際結果如何,已無庸多言。 其次,批評馬用人圈狹窄的聲音,往往同時看不慣馬拔擢非傳統國民黨出身的人才,這就有陷入自相矛盾的危險。我覺得,問題其實比想像中更為複雜。 馬的政治團隊、政治幕僚,確實進用了一批新面孔、新人才,這群人各擅勝場,各有本事,也不能說他們的面目全像鏡中的馬英九。問題在於,這批本來自五湖四海,各有背景(或親王、或偏綠、或來自媒體,或為自由派、甚或具新黨色彩)的人才,在進入體制核心之後,其中多數個人特色、觀點與鋒芒漸失,既沒有擴大黨的社會基礎,也未能拓寬黨的政治光譜,讓國民黨走向更多元、更開放。其中原委究竟如何,確實值得探討。 馬的行政團隊,也用了一些「黨外人士」,賴幸媛王如玄是其中最知名的。這兩位閣員,專業能力夠,拚搏精神強,更擁有國民黨外的支持基礎與人脈,如今看來,可謂一時之選。可惜的是,從外觀察,馬對於這樣的人才,似乎也沒有長期培養、保護,並在政治上拉近關係、更為重用的計畫與作為。 馬英九在政治上不斷崛起的過程中,確實曾在用人方面開創了一點新氣象,即使在他執政績效不彰,民怨日增的執政中期,在區域與不分區立委的提名上,也都有令人眼睛一亮的作為。然而,這一切都是為德不卒,既未能貫徹始終,也沒做到知人善任。如今,馬英九的「天下」日漸萎縮,媒體已經公然地大談「後馬」時代。凡此種種,又豈是「可惜」兩字可以了結? ※延伸閱讀》
‧由羅智強看馬英九的用人
‧馬總統用人無章法
‧林濁水:馬總統的用人哲學






============================================================
作者簡介╱鄭谷雨:
長期參與社運,撰寫評論,鍾情於歷史研究。做過記者,也曾在公部門服務、任教於大專院校。懷抱社會民主、自由左翼的理想,關注兩岸和東亞的局勢,探索現實可行的實踐路徑。

江院長如果這樣說……

【鄭谷雨╱不自由撰稿人】 蘇貞昌發動的倒閣案,結果如何,不投可知,這是就成敗論。至於其政治效應,對於民進黨而言,是正是負,各方意見不同,但一定得指出三點,一是民進黨內雜音不小,林濁水說倒閣案在民進黨內「誘發了新的爭端」,而且「不看好倒閣的人還在等著倒閣一失敗就開始要算蘇貞昌的帳」。第二,跳脫藍綠來看,在台灣「獨特」的憲政體制下,「倒閣」是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發揮不了真作用。第三,民眾對國民黨、對現內閣的支持度低,固然是事實,但是對民進黨、對立法院的信任度也高不到哪裡去,兩黨都討不了便宜。 整個政治的僵局,其根本癥結不在關說疑案,不在「馬王鬥爭」,也不在於監聽風暴,說到底,當然還是「政績」兩字。我想,對許多民眾來說,政績好了,政治上有點風波,大家大概都可以接受,總統偶爾打個瞌睡,大家會心疼總統宵旰勤勞,在野黨「搗亂」,民意也自然會大大反彈。這些「道理」,非常簡明,其實無庸多言。 說到「政績」,我就想到最近跟國小、國中同學的幾次聚會和對話。 我的那群小學同學們,幾乎都有一堆國際經驗,只有我是井底之蛙,而他們從海外奮鬥多年回來後的共識,就是台灣薪資水平的低落。同學小S,從台灣打拚到日本,再到深圳、上海、青島,老婆更已是著名跨國企業亞洲營運總部的高管,他的日常接觸感受就是:「台灣的年輕人缺乏前景,沒有希望」,這不是因為「草莓族」、「不長進」,而是「吃人頭路,再努力也是22K,那還不如回自己家開的小店幫忙」。小S提的藥方也是一針見血,不是虛無飄渺的「提高青年競爭力」,而是「政府應該認真處理派遣(勞動)的問題……」 親耳從屬於管理階層的小學同學口中聽到「派遣」兩字,心緒有點複雜,因為,在很多很多年前,「派遣勞動」的問題,只有一小撮工運份子和那些想擴大運用派遣的人力公司在關心,如今這個議題竟已是如此的「大眾化」,無須工運抗爭,或是勞動學者研究,人們從業界的經驗,就已確知派遣勞動的氾濫絕對是台灣薪資破壞的重要元兇。 國中同學大S,則是活躍的財務金融學者,去年還當上了大學校長。他對經濟形勢有不同於經濟學者的判斷,不過,即使他樂觀的認定明年景氣勢必好轉,但「麻煩的還是受薪階級的幸福感」。大S如是說。 好一個「受薪階級的幸福感」。我始終認為,這是解開馬政府政治困局的最關鍵一把鑰匙,只不過,大S校長用精鍊的八個字表述了出來。 10月14日江內閣反倒閣的大動作,確實罕見,江院長的聲明稿,也確實用心,想要澄清誤會,貼近民情。但是,當龍部長替聲明稿下了「台灣的未來不能等」的標題之後,民眾不會希望等到的還只是政策的「方向」,而應該是解除勞苦大眾痛苦的具體藥方。當媒體還在下「明年大減稅,富人大受惠」、「派遣上限,勞委會主張取消」這樣的新聞標題時,受薪階級的幸福感也是不會浮現的。 真正的政績,不是數字,不是方向,而是抓住要害的藥方。 辛苦的江內閣,台灣的未來真的不能等。 ※延伸閱讀》
‧倒閣贏面小 蘇所為何來?
‧台灣薪資大崩盤! 政府帶頭壓榨
‧取消派遣上限說是潘世偉的詭辯 ============================================================
作者簡介╱鄭谷雨:
長期參與社運,撰寫評論,鍾情於歷史研究。做過記者,也曾在公部門服務、任教於大專院校。懷抱社會民主、自由左翼的理想,關注兩岸和東亞的局勢,探索現實可行的實踐路徑。


國民黨真正「失守」的戰場

2013/09/03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鄭谷雨╱不自由撰稿人】 前一段時間,曾獲邀前往國民黨青年系統舉辦的營隊授課。與外界通常的想法不大一樣,營隊的內容和黨義八股沒有多少關係,也少有「大老」、「長官」的諄諄教誨,更多的是政治與公共議題的討論與實作,課程活動也沒有形成一言堂,反媒體壟斷、大埔案等熱門的青年時事議題往往引發激烈的交鋒,「公民運動」、「公共參與」、「媒體改革」則是不時出現的語彙。 無獨有偶,國民黨在濁水溪以南唯一執政的縣市,也由市府文化局舉辦了一場「青年公共事務培力營」,講師名單「頗具新意」,有剛剛在凱道誓言「拆政府」的248農學市集召集人楊儒門,還有一位在地方聲名赫赫的文史工作者、洪雅文化協會理事長余國信,七月底,此君才在嘉義市以潑糞行動迎接前來為黨主席選舉拜票的馬英九,聲援房舍遭強拆的大埔居民。 兩個營隊都吸引了眾多青年學子參與,國民黨系統營隊的主辦者私下表示,雖然該黨氣勢低迷、社會氛圍不利,但是今年報名的學員反而逆勢大幅成長,連他們都頗感驚訝。 從全局來看,從兩個營隊當然只是個小小的事件,但是的確展現國民黨這個百年老店,不論是「黨」,或是「政」,都還是企圖多少回應社會的新脈動、新議題,展現一定程度的開放與彈性。這無疑是可喜的,但,我還不知道該如何定位、評價這樣的舉措,和其所能產生的效應。 廿多年來,民進黨的不同派系舉辦過無數類似的活動來爭取新血,其中的秀異份子在歷經參與選舉、社運、媒體、議會甚至政府等不同崗位的磨練後,形成了一批批的接班梯隊與作戰團隊,沒有站上政治第一線的人們,也往往在學院、文化、社區、NGO等領域擴散影響力。然而,同樣的人才甄補模式似乎很難在國民黨內複製。 在地方,國民黨的參政管道多半仍被家族與派系壟斷,在中央政府,學者和資深公務員是政務官的兩大主力來源,不但直接從政的管道被阻塞,黨也很難有系統的安排那些沒背景、沒關係,卻有理想、有熱忱的青年,從幕僚、助理等職務開始歷練。至於公民團體、社運組織,更是國民黨的弱項,從來不是該黨的人才蓄水池。問題很清楚,國民黨吸引的「新青年」們,如果找不到成長的空間,又怎能成為該黨的生力軍?這個問題不解決,無論舉辦多少個有創意有內容的營隊,不管黨中央怎樣誓言改革,始終只能是半套的新政、半套的改革。 人才新血問題的另一面,其實是國民黨另一大罩門:價值與論述。當年民進黨爭取的「新青年」們,多少年來,早已成為民進黨最佳的文膽、化妝師和議題發動機,讓原本只有反國民黨與臺獨口號的民進黨,增添了厚厚一層進步與正義的裝扮。在執政之前,馬英九曾經相當重視發展國民黨的新論述,執政之後,困於施政難題的馬團隊,早已無暇顧及此事。於是,在反臺獨、厭惡民進黨和層層的利益關係網絡之外,究竟什麼是國民黨能夠吸引選民的價值與理想,國民黨又如何因應貧富差距、氣候變遷、環境永續、青年發展等新時代的新課題? 面對即將到來的2014年七合一選舉,媒體開始討論國民黨和地方派系的恩怨情仇,評估國民黨可能在哪些區域面臨失守危機,我倒是深深地覺得,「人才」與「價值」,才是國民黨真正失守的戰場,更是該黨在中長期發展上最大的危機。 ※延伸閱讀》
‧青年政策論壇/談核四 江揆:尊重公投
‧外來挺受害 爭他人權益 新興公民運動
‧陳芳明/台灣公民運動的典範 ============================================================
作者簡介╱鄭谷雨:
長期參與社運,撰寫評論,鍾情於歷史研究。做過記者,也曾在公部門服務、任教於大專院校。懷抱社會民主、自由左翼的理想,關注兩岸和東亞的局勢,探索現實可行的實踐路徑。



從「四大天王」到「五府千歲」

2013/12/10
【鄭谷雨╱不自由撰稿人】 年底了,又到了進行年終盤點的時刻,如果要選今年度台灣政治圈最有創意的語彙,「五府千歲」應該很有入選機會。 其實,「五府千歲」在不遠的從前,是叫做「四大天王」的。本來,「天王」和「千歲」差不多是同義辭,但是,從「四大天王」到「五府千歲」,政治語彙的演化,卻毫不客氣的指證了民進黨的老化。
兩位民進黨「四大天王」,圖左為游錫堃,右為呂秀蓮。
第一層意義的老化,是民進黨領導層的老化。 「四大天王」一辭出現在台灣政壇,曾經指涉過多組藍綠人物,李登輝時代,媒體曾有「連宋許(水德)吳」一說,在國親合作的時代,泛藍陣營有「連宋王馬」一組。至於民進黨內,最早是在2004年中阿扁連任後,呂游蘇謝開始卡位接班,「四大天王」從此成為他們這組政治人物的專屬代名詞,據說,國民黨中央還曾下令黨內不准稱呂游蘇謝為「四大天王」,以免過度抬舉政敵。 掐指算來,「四大天王」影響左右了民進黨高層政治長達十年。2007年,民進黨總統初選,「四大天王」投入選戰,殺的刀刀見骨,六年後,四人之中竟然至少有呂(1944年生)、游(1948年生)、蘇(1947年生)三人(曾)起心動念要投入直轄市長選舉。 另一方面,最最可能代表國民黨投入雙北選戰的,是當年泛藍四大天王之首,連戰之子連勝文(1970年生),以及「馬立強」之中,朱立倫(1961年生)和他屬意的接班人侯友宜(1957年生)。兩相比較,整整差了至少一到兩個世代! 從藍綠政治軌跡來看,雙北市長候選人往往就是未來的總統接班人選,如此,向來被認為「年輕」的民進黨,竟然比「百年老店」更顯得老態龍鍾,確實是怵目驚心的。 第二層意義上的老化,是民進黨中生代的老化。 對於「五府千歲」來說,他們掛帥出征,或許,有其不得已之處。或許,真正該問的是,民進黨的中生代在哪裡?是的,民進黨有賴清德、林佳龍、蔡其昌等出戰台南、台中,但,這依然遮掩不了民進黨在雙北政治重心面臨的窘境。 其實,和國民黨相比,民進黨本來是有一大群允文允武,戰過街頭,拚過選舉,入過大小內閣,辯過路線問題的中生代。和他們相比,國民黨本來是學者官僚掛帥,老人政治,暮氣沉沉,放眼黨內,嶄露頭角的中生代屈指可數。曾幾何時,民進黨中生代們卻迅速的老化,在民進黨失去中央政權、國會席次銳減的谷底,奪不了權,掌不了舵;在民進黨面臨轉型難題、路線茫然時,失去了大鳴大放的膽識與能力。在國民黨推出青年新秀大舉返鄉參選,角逐立委席次時,一個個民進黨中生代明星卻選擇擔任主席欽點的不分區立委,柿子撿軟的吃。 民進黨中生代的老化,才是造就「五府千歲」的真正背景,也是民進黨真正的危機所在。 第三層意義上的老化,是民進黨論述力的老化。 有人會說,老,本身不該是個問題,也有人打趣說,政治同樣不該有「就業歧視」,據說,真正大的問題,不是年齡老,而是思維老。 以「五府千歲」游錫堃來說,他擔任宜蘭縣長的時代,確實是輝煌的時代,文化立縣、鄉土教育、蘭陽經驗,都稱的上耀眼奪目。但是進入中央執政的游縣長,卻變成腦袋中塞滿「中國人糟蹋台灣人」等相關「論述」的基本教義派。很有可能和他攜手攻雙北的呂秀蓮,當年首倡「新女性主義」時也是很新的,只不過,那是1970年代的往事,如今的她,雖然跟從時尚,開始大談環保、談地球存亡,但骨子裡,和游錫堃的思維差不了多少。 有人說,游錫堃的出線,代表著蘇游結盟奪黨權,若是如此,不斷要「超越」的蘇貞昌,是不是又要在路線上回頭擁抱基本教義派,讓民進黨走回老路,更往死胡同裡鑽,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2014的七合一選舉,在政治板塊上,將衝擊2016政權是否再輪替,在人才養成上,將帶來兩黨接班梯隊的洗牌,影響都很深遠,由此觀之,「五府千歲」的降臨確實不是個好兆頭。 ※延伸閱讀》
‧聯合筆記/江蕙和五府千歲
‧雙北布局 綠中執委:問題不在老人
‧蘋論:難怪國民黨躺著幹
柯文哲的奶媽們

2013/12/24
【鄭谷雨╱不自由撰稿人】 台北市長的選舉似乎越來越熱鬧了,指標之一是媒體,明明選戰沒有什麼進度,媒體每天都還是在拚命作文章,揣測、流言、分析、民調……紛紛出籠,眼花撩亂,但可信的、有意義的新聞實在非常有限。指標之二是候選人,表態參選者越來越多,而已表態者動作也越來越大,其中國母級的呂前副總統更不斷口出驚人之語,她先是說柯文哲是外星人,連勝文是幽靈候選人,接下來更說她把柯文哲「當做外星人尊敬」,而外星人先前探訪中央黨部,當「外星人」碰上地球人,「兩位這麼有智慧的人對談,一定非常奇妙」。 呂秀蓮的發言,又是外星人又是幽靈,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電視談話節目,果然柯文哲就回應說,外星人不是壞事,還「可以上劉寶傑節目」。呂秀蓮亂說話,民調一直落,柯文哲開玩笑,卻是人氣高漲,民調和連勝文不斷拉近。政治老手遭人厭惡,政治素人備受歡迎,是這次台北市長選舉的最大變數,柯文哲現象確實值得好好研究。
柯文哲
關於柯文哲,聯合報日前的社論有一句很經典的論斷:「以深綠為生母/將中間選民當奶媽」。我認為,相當接近事實,只不過,到底誰是「中間選民」,也就是柯文哲的奶媽,還很有討論的空間。 台灣媒體很愛用「中間選民」一辭,據說,這是指一大群「沒有特定政黨屬性、自主性高、以政見或政績為取向,努力蒐集選舉資訊,不激情、不盲從,理性思考,審慎判斷」的選民。 真有這樣一群人嗎?或者,所謂的「中間選民」真的具備這些特質嗎? 如果,真有這樣一群所謂「理性選民」,相信他們並不容易在此時此刻就選擇柯文哲,雖然這不等於他們會支持連勝文。 以政見或政績為取向,努力蒐集選舉資訊,理性思考,審慎判斷的選民會發現: 柯文哲確實是深綠底,說要跳脫藍綠,實在非常勉強。 柯文哲至今沒有提出市政願景,雖然他多少流露出一些改革、進步的想法,但我們根本還不太清楚他對許多重大議題的完整立場,更看到他刻意迴避一些敏感議題。 柯文哲沒有從政經驗,我們根本無從判斷他是否有領導力、執行力,和革除積弊、推行新政的魄力。 柯文哲的團隊,多來自綠營各派系的邊緣人,也多半沒有行政經驗,我們根本不確定這群雜牌軍能否好好合作打完選戰,更別說擘劃藍圖,推行市政,為民服務。 在台灣政治現實裡,所謂的「中間選民」的特質,其真相恐怕是相關研究中得出的結論:「對政治較不感興趣、政治知識不特別豐富、也較少接觸或注意選舉新聞的政治冷漠者。他們站在政黨立場光譜的中間,……可能只是因為對政治較無興趣,也不想多接觸選舉訊息」。 這群人可能會喜歡柯文哲的隨興,柯文哲的不按牌理出牌,柯文哲政治經歷的一張白紙,他們也不會有太多興趣了解柯文哲的過去和他的團隊,「感覺」,決定了一切。但這群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會克服政治冷漠,排除各種俗務,走向投票所,投下那一張圈選柯文哲的選票,實在有非常大的變數。 另外還有一種選民在觀望柯文哲,就是關注社會公平、環境生態、居住正義、公民權利等議題的「進步選民」。和柯文哲比起來,連勝文離他們更為遙遠,但這不代表柯文哲是他們心中的理想人選,在未來的十一個半月,他們會不斷檢證柯的言行與政策,和站立在柯文哲身邊側近的人們。 柯文哲的奶媽的確不少,但奶媽們是否會自始至終、無怨無悔的哺育柯文哲的政治實力,問題還多著呢。 ※延伸閱讀》
‧「柯文哲現象」代表什麼?
‧柯文哲命題:獅子選擇走入鐵籠
‧柯文哲:凝視死亡 才能面對人生

連公子的罩門豈在帝寶?

2014/01/07
【鄭谷雨╱不自由撰稿人】 連勝文參選的話題,已經越吵越爛,1月4日,連勝文大動作邀宴媒體,從媒體的報導來看,連公子談的多是老梗:二月宣布決定、槍擊案、家人安全、幕僚陣容,再加上先前聯晚專訪的養生與美食,說來說去,都是公子的話題,而非公民的議題,坦白說,真的不知道這些和市民、市政、國家願景有甚麼關係。 在連勝文搞宴會的同一天,柯文哲離開了台北,前進嘉義。他的行程是: ●拜訪交趾燒台灣國寶級陶藝家
●拜訪新港奉天宮
●參觀新港農會倉庫改裝成的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
●參加新港別墅讀書會
●參觀新港香藝園區
●參觀板陶窯交趾剪粘工藝園區
●拜訪陳澄波基金會 一邊是個人恩怨情仇、政治盤算,一邊是土地、社區、閱讀、藝術、文創,2014年1月4日,星期六,連勝文與柯文哲的這一天,都充滿了選舉味,但兩相比較,差異甚大。 我們當然可以批評柯文哲是在作秀、蜻蜓點水,他當晚在力挺涂醒哲選嘉義市長晚會上的發言,其實也只是在販賣台灣社會對於醫師的仰望與迷思,同樣是相當精英、陳腐的觀點。但即使如此,即使僅從政治包裝的角度來看,連與柯的選舉行程,也實在是高下立判。 這突顯了一個真實的問題、殘酷的事實:連勝文的問題不在於有錢、不在於帝寶,甚至不在於政商權勢貴族,而在於他的腦袋與腳板。 古往今來,多少革命家、改革者,竟是既得利益階層出身。 德國人恩格斯,父親是工廠主,自己經商,相當富有,但這沒有妨礙他資助馬克思,撰寫《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整理編纂《資本論》,批判資本主義,支持工人運動。 美國甘迺迪家族是眾所周知的貴族家庭、特權階層,甘迺迪總統和他的兄弟從小受精英教育,念哈佛名校,他們家族的一座別墅擁有14間臥室、9間浴室,還有地下劇場和網球場,豪奢遠勝帝寶。 不過,觀點保守的甘迺迪老爸竟把他的長子送往英國左派大學者拉斯基門下學習,還訪問蘇聯,回來後一度盛讚社會主義。甘迺迪總統本身比較保守,在民權問題上左右踟躕,但他小弟愛德華.甘迺迪倒是全美知名的自由派,長期關注工人權利、移民問題、民權法案和同志權利,支持提高最低工資和全民健保方案,這種種觀點主張,相信不是美國上層階級的共識,很多人更是視如寇讎,但甘迺迪兄弟們,在不同程度上,展現了他們的不同凡響。 遺憾的是,在連勝文身上,在他的幕僚群中,我們都完全看不到這種不同凡響,看不到跳脫自己出身限制,面向草根、接觸不同政治社會觀點的嘗試。 連公子和他小圈圈的政治語言,和台灣社會脈動嚴重脫節,他們的視野與情緒,更多的集中在自己集團的愛恨情仇,而不是庶民百姓的喜怒哀樂。如果柯文哲能夠繼續從庶民與土地汲取養分與智慧,如果連勝文繼續執著他的王子復仇記,這場台北市長選戰,基本上勝負已分,二月份,連公子是否宣布參選,從大局、結局來看,已經不重要了。 ※延伸閱讀》
‧連勝文當心「反彭博」
‧搬出帝寶 不如大家住得起帝寶
‧班底太像 連勝文步步驚心



用「怪醫」一詞來形容柯文哲,當然不是我的發明,已經有媒體這樣用了,我只是學舌。 用「怪醫」一詞來描繪柯文哲,其實是很令人猶豫的,小時候的漫書畫裡,「怪醫秦博士」(後來的「怪醫黑傑克」)是個無照密醫,特立獨行,這和柯文哲很像,但是秦怪醫醫術高超,活人無數,更重要的是,他的手術刀,同時劃向社會的黑暗與不公,這才是怪醫的真價值,但柯文哲呢?他是「怪醫」嗎? 從柯文哲崛起至今,他最為媒體稱道的,是他的快人快語,或怪人怪語。媒體當然很容易喜歡他,因為他提供了媒體天天都需要的東西:新聞。 一位手持五顏六色、密密麻麻抗議標牌的資深訪民,他在行政院門口的控訴與淚痕,不成為新聞。一位遊民的喃喃自語,或是對社會體制的怨懟,也不是新聞。 在很多時候,來自基層草根的抗爭反叛,可能是因為不夠激烈,可能是主題過於冷僻,更可能是因為觸犯了體制禁忌,成不了新聞。 但是一位急救名醫,去歷史、無邏輯的怪話,卻始終占據相當媒體版面,並且被歌頌為「素人政治」。媒體並不在乎他發言的自我矛盾、空洞虛浮,因為,這位「素人政治(家)」的言論,切合媒體的需要,也絕不挑戰主流媒體的意識形態與權力結構。 媒體吹捧公民運動,於是柯怪醫在北京說,白衫軍是台灣歷史上首度出現的公民社會運動,媒體加以大幅報導,也絕不批評柯對台灣社運史的無知,因為媒體也總是遺忘歷史,追逐新潮。 媒體討厭某些權貴(其實掩護了更多的權貴),於是柯怪醫說他經手救治的病人因為是權貴才得救,掏空了他自己專業得以立足的基礎。 媒體討厭馬英九,所以柯怪醫說只要不是馬團隊的人,都可以加入柯團隊,而且預言連戰可能支持他,忘了他才剛說連公子來自權貴世家。 媒體操作、渲染藍綠對立,卻又嫌棄藍綠都是爛蘋果,於是柯怪醫就批判政治兩極化,說政客只會喊口號,耍嘴皮,但是他沒有揭櫫新願景,沒有說要靠怎樣的力量組合,和政治理想來指引方向,來打破藍綠壟斷的政治結構。柯怪醫才真正是台灣政客中耍嘴皮的極致案例,完全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媒體對蘇貞昌厭煩,對謝長廷無感,於是柯怪醫又大罵律師世代,這其實是精準的政治算計,鞭打蘇貞昌,討好蔡英文,踐踏顧立雄,這種操作又怎可能是「素人政治」? 怪醫秦博士在某種程度上,是體制的挑戰者、反逆者,怪醫柯文哲,卻是台灣平庸政治的順從者與得利者。 這幾周來柯怪醫的表現,證明了柯怪醫是台灣平庸政治、媚俗媒體「自我再生產」的經典產品。由於政治越來越缺乏理想性,越來越讓人冷感,於是在政治市場上出現了供應「素人政治」的需要,而這個「素人政治」新產品,又絕不能真正挑戰台灣政媒圈的價值與權力,於是,橫空出世的這位「素人政治(家)」-柯文哲,僅僅只是以更多、更新也更腥的口水來滿足政治市場上的需要,填充政治市場上的缺口,卻打破不了藍綠壟斷的權力結構。 那些期待社會大改革大進步的朋友,對於柯怪醫,大概是到了可以拋棄幻想的時候了。 ※延伸閱讀》 ‧黑白集/柯文哲的支票
‧去梯言/柯文哲砸了誰的腳?
‧[柯P解密] 談我的老師柯文哲
‧柯文哲:我比酷吏可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