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王健壯:記者向偏激政客宣戰

【聯合報╱王健壯】 2011.01.23 02:55 am


土桑槍擊慘案發生後,美國政壇展開集體反省,兩黨政治人物都自我要求,不再發表煽動性的仇恨言論。但唯一的例外是裴林,她不但高分貝反擊輿論指控她的言論與慘案間接有關,更以「血祭」這樣的宗教典故來渲染外界對她的批評。

但就在裴林揚言仇恨言論無罪,並且嗆聲「我不會坐著不動,我不會閉嘴」的時刻,終於有人挺身向她宣戰,發難的人是《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梅班克(Dana Milbank)。

梅班克今年才四十三歲,但早已是享有盛名的華府記者。小布希執政八年期間,他多次揭發總統謊言,白宮恨他入骨,總統幕僚更幾度要求《華郵》老闆炒他魷魚;但肯定他的人卻公認他是「自由派最前線的哨兵」。

這幾年小哨兵已經變成大將軍,他不但是最有影響力的白宮記者,他寫的〈華府素描〉專欄更是滿城爭讀。他曾經形容在華府當記者,是一份「一盎司虛榮,一磅厭倦無奈」的工作,他的厭倦無奈雖然來自虛偽的華府文化,但右翼勢力的坐大猖狂,更讓他心有所憂;他對裴林宣戰,證明他對極右勢力終於已忍無可忍。

裴林自從與馬侃搭擋競選後,至今仍是曝光率最高的政治人物,她與新近崛起的茶黨勢力結合後,更儼然變成了右派代言人,以及最熱門的共和黨下任總統候選人,她的煽動言論更常常成為媒體的頭條新聞。

除了新聞曝光率高得嚇人外,裴林在報紙專欄與電視談話節目中也是熱門人物。根據梅班克的統計,他自己就曾以裴林為題寫過四十二篇專欄,《紐約時報》知名專欄作家陶曼玲(Maureen Dowd)寫過四十五篇,福斯電視名嘴歐拉利(Bill O'Reilly)更做過六百多次以裴林為題的談話節目。

但「裴林熱」或「裴林瘋」的現象,不但讓媒體充塞了極化言論,也讓政治文化變質惡化。裴林在土桑慘案前,把必欲去之而後快的民主黨政治人物列成一份「目標地圖」(慘案受害人之一的眾議員吉佛茲也在其中),已經讓自由派心所謂危,慘案發生後,裴林仍不知痛改前非,才讓梅班克終於決定發難。

梅班克向裴林宣戰的具體行動是:呼籲包括紙本、電子與網路在內的所有媒體,暫停報導任何有關裴林的新聞一個月,讓即將到來的二月份,變成一個「沒有裴林的二月」,讓裴林的名字從每個人的嘴巴與鍵盤上徹底消失。

為什麼要抵制裴林?梅班克的理由是:她被過度報導,她被不當塑造為保守派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她的煽動性仇恨言論造成民眾的極端對立;另一位《紐時》專欄作家道查特(Ross Douthat)更建議裴林,關掉她的臉書,不要再上電視,「這個世界並不會因為妳不再回應批評而停止運作」。

但媒體與裴林這幾年已形成共生關係,祇要有裴林的新聞,電視收視率會提高,網路點擊率也會增加,一旦沒有了裴林,即使短短一個月,媒體都將承受重大利益損失;梅班克雖然明知利之所趨,理想難行,卻仍然呼籲媒體同行加入他,尤其是那些知名專欄作家與電視節目主持人。

在美國政壇展開集體反省的同時,梅班克發起的行動也代表了新聞界集體反省的一個開始;但政客反省能持續多久?媒體反省能號召多少同業?這是美國政媒兩界的重大考驗,全世界都在等著看,也等著學習。

【2011/01/23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