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

閻錫山故居仿窯洞 山西王兒孫不從政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2010.01.07 02:54 am



閻錫山故居高掛國父「博愛」墨寶,張日明每天上山祭拜。
記者莊琇閔/翻攝
閻錫山一生叱吒沙場與官場,但後代都沒有從政。五個子女中三個早夭,只留下兩個兒子;為了避開戰亂,兒子在撤退來台前就飛往美國,兒孫至今都旅居海外。

閻錫山的晚年都是獨自藉寫作打發時間,張日明回憶,閻錫山在辭去閣揆後,先是住在麗水街,對面鄰居是當時的上將彭孟緝,過了半年才搬到陽明山。

閻錫山因為懷念故鄉山西,將屋子的門窗砌成家鄉窯洞的型狀,也曾嘗試建築窯洞,不過台灣的土質與氣候都不適合,最後只得作罷。閻錫山的飲食簡單,平日愛吃饅頭、麵條等麵食,加上一些炒青菜和豆腐、雞蛋就是一餐。

張日明表示,當年蔣故總統復行視事後,閻錫山只得了總統府資政的職位;曾有人不解的問「為什麼不爭取一個位子」,閻回答「力憑理壯,理憑力伸」,人家要是不主動給,他的個性是不求人的。

閻錫山在陽明山的最後十年,一心讀書寫作,不輕易下山。他的生活規律,每天清晨七點起床後就寫作,午後休息兩個小時後,開始見客或讀書。喪失權力後,門前逐漸冷清,晚年在荒山中以讀書、寫文章、種樹、養花打發歲月。

【2010/01/07 聯合報】@ http://udn.com/

感念閻錫山 老部下守墓半世紀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2010.01.07 02:54 am



八十歲老兵張日明感念閻錫山的救命之恩,五十年來分文不取為閻守墓。
記者莊琇閔/攝影
在台北陽明山區的永公路旁,有一處外觀老舊的紅磚屋,簡單不起眼的大門,路人絕少注意它的存在,其實這裡是民國初年盛極一時的「山西王」閻錫山故居。名將辭世近五十年了,只有忠心的老部屬張日明,每天上山上香、掃墓,五十年來風雨無阻。


民國卅九年閻錫山辭去行政院長職務後,張日明即隨著閻錫山搬到陽明山居住,四十九年閻錫山亡故,隔年張日明下山居住並成婚。他下山後開五金行維生,太太是一般的上班族;七十五年張結束五金行生意,夫婦倆及四個女兒一家六口的生計,都落在太太身上,日子過得非常辛苦。

今年八十歲的張日明,和閻錫山一樣都是山西人。張在十五歲從軍開始,就隨著閻錫山的軍隊到處征戰。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時,他是押解中央銀行國庫黃金來台的少尉,後來擔任閻錫山的侍衛。但隨著閻錫山從行政院長下台失勢,張日明的軍旅生涯也隨之中止,連一毛錢的退撫金都沒有拿到。

閻錫山辭世近五十年來,張日明每天為老將軍上香、打理故居及墓園環境,許多人不解他為何分文不取而願意如此奉獻。張日明解釋,一來他非常敬重閻錫山對山西建設的貢獻,再來是他在太原淪陷後逃到綏遠,當時閻錫山派飛機救了其中廿人到廣州,他就是其中之一。

張日明感慨地說,將軍走的時候,故居還有廿多名隨從,後來各自為了生活離開,他在隔年也娶妻下山居住;不過他與另一名侍衛井國治仍每天到山上為將軍上香,直到井國治於八十年因病過世,就剩他每天上山打理墓園的環境。

住在北投的張日明表示,早年公車班次少,上山一趟要花上三小時,不過他並不覺得辛苦,妻子及四個女兒對他也十分支持,不但常幫買水果,還常主動陪他上山祭拜將軍。他說,就算碰到颱風,只要公車還能開,他都會上山。

日前台北市文化局將閻錫山墓列為古蹟的消息傳出後,張日明非常欣慰,他認為老長官因為政治鬥爭,這五十多年來幾乎被世人遺忘,現在總算有機會讓人們對他有更多的認識。

【2010/01/07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清朝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清軍入關後第二位皇帝,康熙帝在少年時期挫敗了權臣鰲拜,奪回了朝廷大權,成年後又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清朝逐漸強盛,康熙帝晚年時曾兩次下詔書,點名1個男人在康熙帝死後陪葬,這是為什麼?

這個男人名叫隆科多,是康熙孝懿仁皇后的弟弟,一等公佟國維的第三個兒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隆科多任職步軍統領,康熙帝告誡他要行為端正勤勉,言語之中透露出對隆科多的關愛。

同時康熙帝告誡隆科多要與兄弟姐妹和家人之間保持距離,康熙帝晚年時並沒有明確指定皇儲,使得皇室發生了「九子奪嫡」,隆科多是康熙、雍正兩朝皇權交替之際最為關鍵的核心人物。

康熙帝的第四個兒子胤禛在康熙帝晚年表面上維持與諸兄弟的和氣,暗中卻也有一番盤算,和隆科多與大將年羹堯來往密切,隆科多和年羹堯相當於雍正帝的左膀右臂,當康熙帝下詔讓隆科多陪葬時,雍正帝內心也有許多的恐慌,便馬上求見康熙,希望可以收回成命。

後來,這件事得到了圓滿的解決,隆科多不但不用陪葬,而且還獲得了加官進爵的機會。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後,隆科多感激不盡,發誓一定會效忠於四阿哥。

雍正稱帝後才明白康熙苦心。(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雍正稱帝後才明白康熙苦心。(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雍正稱帝後才明白康熙苦心。(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雍正登基以後,雖然兩人之間的身份懸殊,但是,雍正依舊以「舅舅」稱呼隆科多,隆科多也是清朝時期唯一一位被皇帝公開以「舅舅」稱呼的臣子。雍正帝也賜給了隆科多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隆科多十分受雍正帝的重視,而這也讓他忘記了康熙帝的「告誡」。

雍正三年,隆科多位高權重,恃寵而驕,被雍正帝猜忌,因而隆科多被撤掉了步軍統領的職務,次子玉柱又因品行惡劣被革職,雍正五年,隆科多被囚禁在暢春園,長子岳興阿被撤職、次子玉柱被發配黑龍江,次年隆科多便去世了。

閻錫山墓 列市定古蹟

2010-01-06 中國時報 【林佩怡/台北報導】
 人稱「山西王」的閻錫山,在兩岸政治扮演重要角色,逝世後葬身於陽明山上,其故居「種能洞」及侍衛居住的「紅磚樓」早被列為古蹟,北市文化局提案把「閻錫山墓」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終在五日市政會議中通過。

 文化局表示,民國三十八年北平失陷,南京撤守,閻錫山於廣州就任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長,年底政府遷台,率閣員抵台,隔年轉任總統府資政,並隱居於台灣,閻錫山為國民政府重要政治人物,見證兩岸政治關係演變。

 閻錫山德高望重,至今為人稱頌,隨著開放陸客來台,近期已有山西陸客,專程上山參觀閻錫山故居及墓園。特別的是,曾任閻錫山安全警衛的張日明,在菁山閻氏故居的侍衛紅磚樓站崗六十年,每天持續守護已逝的老長官。

 閻錫山隱居台灣時,因想念家鄉,仿山西高原窯洞建築,興建故居,並命名為「種能洞」。另保護閻錫山侍衛所居住的紅磚樓,屋牆厚九十公分、樓板厚度為卅公分,窗戶加裝鋼板,具防衛功能頗具特色,於民國九十三年指定為市定古蹟。

 文化局表示,「閻錫山墓」位於陽明山永公路巷弄內,墓地周圍峰巒環抱,圓塚方碑,氣勢非凡,墓碑刻著「閻百川先生之墓」,圓塚更貼滿墨綠磁磚,石碑保存完整,昨日終於跟閻錫山故居的「種能洞」及紅磚屋並列為市定古蹟。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一都兩制 草根民主不能廢

一都兩制 草根民主不能廢

【聯合報╱王鳳生/高雄大學教授(高雄市)】 2009.12.30 03:48 am


為了落實五個縣市合併升格的政策,立法院正在審查地方制度法,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原縣轄鄉鎮市是否維持民選,還是改為官派。

未來新都建議可考慮採行「改良式」的一都兩制。新都的中心市區部分(原高市、南市和中市)採區長官派,其他部分仍實施地方自治,但把目前鄉鎮市的自治首長和團體轉型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尖兵。鄉鎮市可以進行合併,成為自治區;新設自治區應提出詳細的地方產業發展、就業促進和生活品質改善計畫到都政府,才能獲得預算,民選區長也必須就其實施成效接受新都市長的審核,如果執行不力或不當,新都市長可予處分或免職。

台灣地方自治的經驗及成效彌足珍貴。以高雄縣而言,各鄉鎮市民代表每一人約服務二至三千人,大都住在社區附近,有任何淹水或災難等急事,可就近立即處理,這對於偏遠地區的民眾尤其重要。縣內民選鄉鎮市長,對於爭取各該地區的發展,凸顯其文化特色,也大多不遺餘力。一旦改為全面官派,新都市長基於選票考量,多半會較重視人口密集地區,議員亦然,位處偏遠地區的民眾會被忽視,而且沒有草根民主,沒有地方自治,他們權益難獲保障。

日本東京都也是採一都兩制,其轄下有廿三個特別行政區,為不具地方自治團體身分的「特別公共團體」,另外有卅九個市町村,均為地方自治團體,日本稱為「普通公共團體」。後者有民選的首長和議會;前者早期為官派,後來亦為民選,但在制度上非法定地方自治團體,較像市政府的內部組織,受到市政府的節制。

有人主張,不少鄉鎮市長有前科,應當廢鄉鎮市選舉。但防杜貪汙,應在制度上防範,在法治上嚴處,不應因噎廢食,把草根民主也廢了。2010-01-06 中國時報 【劉冠雄/中華民國鄉鎮市民代表會聯合總會祕書長】
 廢省每年可節省五千億支出?一九九八年,在美好的口號聲中,台灣省政府消失了。現今回頭看,效益未如預期,反而讓國家債務越舉越高,當初也因廢省,讓省政府長期照顧偏遠地區均衡發展建設的計畫中斷。十多年來造成城鄉、貧富更加懸殊,這是中央集權、地方政府不重視偏遠地區的主要原因。

 如今,馬政府為了實現競選政見,搞什麼三都十五縣,卻在無主見、盲目下變成五都十四縣,最離譜的是,四縣市合併升格案在地方制度法尚無完整配套規畫下,亂法無據就想把縣市合併升格立法過關。筆者身為偏遠地區百姓,真想問問政府:台北縣、台中縣、台南縣、高雄縣四縣一○八鄉鎮市,偏遠農村、沿海地區占七○%,提升為直轄市後,這些地區居民真能享有直轄市民生活品質嗎?為了個人政見的喜好,我們就該成為實現政見下的陪葬品嗎?

 現今政治環境、兩黨政治每天為執政權惡鬥,未來直轄市長產生,一切大權掌握手中,還不是為選舉而選舉,一上任為了下屆順利連任,天天為選舉考量,把資源往人口密集區建設是不可避免的,到時小鄉鎮將永遠邊緣化了。

 直轄市派任機關區長為官派,將來若不幸山區再發生重大災害,鄉鎮最基層的救災指揮動員系統沒了,請問中央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請政府要珍惜民主自治的可貴,不要大開民主倒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