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白色年代的盜火者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昨天舉辦《白色年代的盜火者》新書發表會,考試院前院長姚嘉文(左起)、作家趙天儀、歷史學者李筱峰與戴寶村出席座談白色恐怖時代的經驗。
記者林秀姿/攝影
香港持續占中追求民主的同時,享受民主果實多年的台灣已逐漸忘記爭取的過程。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昨出版「白色年代的盜火者」,記錄台灣30年前追尋民主的軌跡,學者也呼籲年輕人不要耽溺於吃美食打卡的小確幸,多理解時代的前因後果與歷史脈絡,才能保持民主與自由。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表示,白色恐怖時期,不少作家與文史工作者被捕入獄,依然不改其志,用筆寫出他們對台灣社會的期待,就像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士」,敢於盜火,觸怒統治者而受盡痛苦與煎熬。該書集結了9位講座者的文章,包括考試院前院長姚嘉文、文建會前主委陳郁秀、已故國史館前館長張炎憲等,以受難者、受難者家屬及學者身分,描述白色恐怖時代的獄中書寫、生活與人權工作。姚嘉文說,書中收錄了他在獄中書寫的文章,當時他擔心被檢查,寫得保留含蓄,卻集中精神、考證許多歷史書寫而成,是真實的生活。他認為,「論出於史」,年輕人要把歷史弄清楚,再來陳述自己的主張,因為每件事情都有其歷史脈絡,台灣年輕人很愛看一些脫離現實的小說或是電影,那對思考深度沒有幫助,思想和感情要建立在現實環境中。政大台史所教授戴寶村也回憶,高中讀書時,完全不知道隔一條街就是黑暗的監獄,「很多人被關,好像都跟我沒關係。」他說,戒嚴時期讓台灣人陷入「他者的歷史」,現在應該轉型成大家集體的歷史,也要把悲劇精神、黑暗的負擔,轉化成自由光明的火種,傳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