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3日 星期五

大傑顛社參考

根據《熱蘭遮城日誌》的記載, 1634年11月4日荷軍征討居住在堯港興達港東邊到桌山西麓的搭加里揚大傑顛社也在此地帶係繞過鯽仔潭南邊穿過大、小崗山的缺口往東經由燕巢鄉北邊丘陵區到尖山,再往東沿丘陵稜線到達烏山山脈到達到達旗山鎮武鹿坑。目前在武鹿坑東邊不遠處的和昌發現有面積廣大的蔦松文化晚期文化遺址,顯示是一個範圍遼闊的定著聚落。


日前報載,臺南的平埔族西拉雅族人,打族名正名行政訴訟,被判決敗訴。這是很奇怪的事。行政上如何作為,皆不能改變種族血統的事實。
1603年,明福建人陳第隨沈有容軍隊來臺追剿倭寇,到當時稱為東番的「大員」,今台南安平。回去撰〈東番記〉,記載臺灣西南部沿海的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附近平原,皆居住有番社原住民。
1624年至1661年,荷蘭文獻記載福爾摩沙,皆有原住民村社。1650年共有315社受荷蘭統治。大員附近住有新港、蕭壟、麻豆、大目降、目加溜灣等五社。新港社在今新市。
1686年,滿清康熙25年,臺灣首任知府蔣毓英修第一本《臺灣府志》,在〈坊里〉中記載諸羅縣轄四里三十四社。坊里番社皆沿用鄭氏時的名稱。有新港、麻豆、蕭壟、、、等社,也記載「大傑顛社,離府治八十里。」
1721年康熙60年,羅漢門鴨母王朱一貴反清稱王,事件平定後,來台巡察的黃叔璥著《臺海使槎錄》,記載康熙時「羅漢內門、外門田,皆大傑顛社地也。」大傑顛社後來改屬台灣縣,不是鳳山縣。羅漢內、外門為今高雄市內門、旗山。
1758年乾隆23年,清廷命原住民社番薙髮和改漢姓,有的改成漢人未有的漢字新姓。1770年乾隆35年,臺灣縣有一貼於羅漢門三重埔的公告,記載乾隆34年,有新港社土目大里橈、大里觀、機振芳等,率族人助官兵剿黃教之亂有功,獲許在三重埔設柵禦匪,開闢種作。在今內門木柵。
荷蘭時原居台南海邊的新港社,後來往東邊山區遷徙,乾隆34年遷到木柵的新港社後代,現仍在此居住。今內門舊木柵,有一1801年嘉慶六年的戴裡腦古墓,墓碑寫著「皇清誥贈六品騎尉戴府君之墓」,還寫著祖居地「新港」,是新港社人。戴裡腦即乾隆35年公告之新港社土目大里橈(與戴裡腦同音)的正式漢名。戴裡腦的後裔仍住在墓前民宅。
歷經鄭氏、清代統治,原住臺灣南北沿海平埔的原住民,皆往鄰近山區遷徙,西部平埔原住民也有遠遷台東花蓮的。
日本時代調查戶口,平埔原住民的戶籍簿 「種族」欄,皆寫「熟」,稱為 「熟番」。內門木柵、溝坪的新港社和大傑巔社人,「種族」欄都寫著「熟」。內門有很多力、月、車、東、機、買等新姓的家族,都是新港社和大傑顛社人。
內門木柵原住民,是祖先從台南海邊遷來,留有文獻可考的新港社平埔族。
筆者曾到內門木柵探訪,認識一位姓「力」的女士和她一對姓「月」的兒女。他們是原來原居台南海邊平原,後來遷徙到內門的新港社後代。以詩記之:
祖先原住西海邊,幾代遷徙到內門;
日籍寫熟寫漢姓, 我是台灣平埔人。

從小生長在內門地區,在此參與過各項事務與活動,內門地區有著豐富的人文及地理文化資產,一般人對於內門的看法,不外乎是靈驗的內門紫竹寺觀音佛祖、著名的七星墜地(七星塔)、熱鬧鬥陣的宋江陣民俗藝陣、漂亮的火鶴花、假日踏青的308高地、好吃的總舖師辦桌及花生糖。

    隨著國人注重生活品質,週休二日提倡帶動觀光人潮,越來越多人在假日期間來到這裡,正所謂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人來人往中又有幾人能夠真正的瞭解,內門地區人文地理所附加的豐富文化遺產呢?隨著時間的演進,耆老先輩們的消失而文化也漸漸跟著消失。

   由文獻記載內門區早期舊地名為「羅漢門」以二仁溪為界,分成「羅漢內門」與「羅漢外門」,以目前來說內門共十八個里,其中木柵地區有三里及溝坪地區有五里,都留有「平埔族」的蹤跡,估計共有五十處祭拜「太祖」的公廨,往常新聞媒體報導高雄平埔族皆以甲仙小林(西拉雅族大傑顛社)為代表,但是不論規模及留傳下來的習俗,內門區西拉雅族新港社的平埔族範圍及保存的信仰等規模,都比甲仙更多,是內門最具價值的寶。

    羅漢門文史尋根工作室負責人陳聰賢表示,平埔族來台約在兩、三千至幾萬年前,目前無可考。原本在台南的安平沿海以討海為生,至西元1624年荷蘭人統治至1661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平埔族受到兩次的干擾而兩度大遷徙,分散至新港、善化、麻豆、佳里等地區稱為西拉雅「平埔四社」。此後繼續受到漢人的侵入開墾壓迫而東遷,至關廟、龍崎、左鎮、玉井、南化,而至內門、甲仙、六龜、旗山等。內門的木柵區及溝坪區的八個里,是屬西拉雅族新港社及大傑顛社的平埔族分布密集的地區,漢人與平埔族通婚頻繁,至今都可以看到平埔族的特色。

   西拉雅族(Siraya)是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群中的一族中人口最多、勢力最強的一族,最早分佈在嘉南平原到恆春半島之間,十九世紀後漢人入侵爭地,西拉雅人逐漸東遷,移住臺東、花蓮一帶,留下的族人幾乎漢化,失去傳統風俗及語言。
    由陳聰賢老師帶路實際勘查,內門區三平里往「308高地」的路旁,有一處新港社頭目「大里撓」的墓碑,真讓我大開眼見,碑文寫著:『新港「皇清誥贈六品騎尉戴府君」』,由此可以看到新港社平埔族由新市遷移內門的軌跡,至今兩百多年,成為內門區平埔族珍貴的史料。

內門區平埔族的後裔,有特殊的姓如:机、蘭、卯、月、車、買、穆等,他們身材高、小腿修長、眼眶寬、眼球較淡。他們原始信仰是侍祀「阿立祖」,或稱「太祖」,亦有漢人稱為「番仔佛」。祭拜太祖的地方稱為「公廨」,一般都是矮小的房屋,或在田頭中央及山坡地的小聚落都能見,如漢人的「土地公」廟一般。以石板為台放置瓶壺、碗,並盛水,有些插有「向竹」。平埔族是「母系社會」,以母為尊,祭祀的女祖靈為「太祖」、男祖靈為「老君」,漢人則通稱他們為「番仔佛」。

圖片說明:東府太祖  圖片說明:溫府太祖
圖片說明:東三元族親特別高興   圖片說明:祀奉太祖檳榔與香菸

               

   由於平埔族受到漢人信仰的影響,目前皆已改信奉基督教或道教,但他們不忘本仍拜「太祖」,但其不居大廳正位而偏處在「牆角」,稱為「壁腳佛」。其供奉祖靈僅以一支或數支「安平壺」或碗盛水,在重要節日以油飯、檳榔、米酒、香菸祭拜,學者稱為『拜壺民族』。

    內門平埔族在每年的農曆3月28日,6月16日,或每月的十五日月圓時,甚至漢人的大節日,都會祭拜「太祖」,但由於以往平埔族被稱為「平埔番」,很多族人不願向外人承認是「平埔族」後裔,因此並未擴大尋根及牽曲夜祭等活動。

    在荒煙蔓草中見到三平里烏西崙的新港社後裔,替「太祖」蓋新房喬遷住所,搭建出最親切的歷史記憶,獻上簡易供品慶祝公廨新居落成,席地共餐顯露出族人共享平埔族的榮耀,歲月的摧殘離散的族群在窮鄉僻壤的鄉野間仍有未遺忘的文化歷史,陳聰賢老師表示,平埔族有其相當特殊的文化習俗,是內門除了宋江陣、總鋪師以外的另一重要文化資產。

圖片說明: 烏西崙太祖奉祀人東家母子 圖片說明:太祖新居供俸祭品

作者:陳俊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