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Nationalsozialist

心驚嗎?曾幾何時,台灣社會目前充斥了納粹氛圍,民進黨原本並不是這個氛圍的起火者,但是現在民進黨與台灣卻被這個納粹的黑煙所籠罩,無法自拔。 「納粹」這個字出於德國,它的原文是「Nationalsozialist」,「納」字指的是「國家主義」或「民族主義」,「粹」指的是「社會主義」。國家或民族主義,其實就是一種「我執」的「我群主義」,屬政治光譜的右側。社會主義較凸顯大我,屬政治光譜的左側。這個一左一右的意識形態混雜在一起。納粹黨用悲情喚起德意志民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屈辱,將猶太人做為社會不公平正義的代罪羔羊,既得到了右翼的支持,也得到左翼的默許。「納粹」的訴求終於讓德國人找回了自信,但也造成了自大的心態;點亮了德國,也燒毀了德國。 民進黨出現在台灣政壇並不是以「我群主義」為出發點,正如同許信良所說,台獨不是民進黨的創黨精神。成立之初的民進黨,關心的是老兵去大陸探親的問題,在意的是打破威權主義。但是它目前卻成為台灣黑煙納粹的助燃器。
自信變質為夜郎自大
台灣民主發展第一個重大的困境就是「納」以不健康的方式出現。李登輝自1994年起,以「台灣人的悲哀」為名,開始了台灣的「我群主義」。初期以「外省人」做為「本省人」異己的他者,後來以「中國人」做為「台灣人」社會的敵人。在一些學者的推波助瀾下,建立台灣國族主義的理論基礎。歷史教科書也在兩岸為異己關係的思維脈絡下撰寫。台灣這個「納」的「我群主義」思維,並沒有因為全球化,或兩岸關係愈來愈密切而改變,台灣因而變得愈來愈內縮我執。「愛台灣」與「台灣優先」成為不可動搖的意識形態。
台灣民主第二個重大的轉折就是「粹」的思維出現。隨著台灣經濟發展步伐的放慢,以及社會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公平正義」逐漸成為一種社會主流聲音,更是一種思潮,甚而連推動者背後的動機也無人敢於質疑。目前在台灣,不僅大財團與富人,甚而連依法享有較完整福利待遇的軍公教階層也成為眾矢之的的特權階層。社會和諧氣氛消失殆盡,不同群體與階層之間的矛盾日益增大。
由於台灣社會充斥著「納粹」氛圍,只要批評國民黨是「傾中賣台」,就可以否定馬英九的所有成果,只要批評候選人是「權貴階級」就可以獲得勝利。國民黨的大陸政策的確需要檢討,但是「我群主義」的極度放大,反而使得台灣變得自以為是,自信變質為夜郎自大。貧富不均的問題的確需要改善,社會公平正義也的確需要加強,但是如果不能把「為富」與「不仁」做出區隔,不能把台灣這個餅做大,搶食現有愈來愈小的餅的結果就是階級鬥爭、社會撕裂。
台灣現在的困局與危機,就是「納粹」思潮的蔓延。納粹的氛圍是用麻醉與迷幻來讓人民興奮,沉醉在自以為是的世界。德國的納粹歷史已經證明,它不僅帶給德國人痛苦,也給世界帶來災難。台灣能力有限,它的納粹意識形態不會給世界帶來災難,只會讓台灣不停地自殘。
淪為發洩情緒的鬥爭
現在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全球化世界,如果不能處理好兩岸關係,不能大膽地對外開放,台灣的「我群主義」不會有正面的意義,而是淪為孤芳自賞、顧影自憐。如果台灣不能夠把餅做大,再多公平正義的口號也是徒然,而是淪為發洩情緒、民粹鬥爭。
如果不願改變台灣已有的納粹氛圍,只會讓台灣傲慢自大,那時將不是把台灣點亮,而是把台灣燒毀了。(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