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日本政治與漫畫

張瑞昌專欄-平成年間三國志 2012-09-11 01:27 中國時報 【本報訊】  隨著朝野黨首攻防戰的相繼登場,九月的日本政局即將進入一場激烈的秋鬥,進而為緊接其後的眾議院大選揭開序幕。在內有反核示威、外有島嶼爭議的社會氛圍下,日本顯然又再次面臨關鍵的抉擇。  執政的民主黨預定二十一日舉行黨代表選舉,首相野田佳彥已在日前正式宣布競選連任,由於深受年輕一輩國會議員期待的環境大臣細野豪志,在衡酌核電事故處理為當務之急的工作後,決定放棄出馬,使得野田連任的希望驟增。  四十一歲的細野是黨內新生代,力挺野田的民主黨要角前原誠司是他在京都大學法學院的前輩,但在派系屬性上,細野卻被劃歸為小澤一郎的人馬,兩年前的黨魁之爭,即表態支持小澤。  然而,當小澤率眾集體退黨時,細野卻未跟著出走,他曾先後在前原、小澤兩位前民主黨代表辦公室掌舵,也在菅直人執政時任首相特別助理。這些周旋在黨內山頭的豐富經歷,讓細野豪志成為頭角崢嶸的少壯派領袖,人氣更勝野田。  細野最終放棄參選,其實是經過精明算計後的決定。因為儘管少壯派呼籲細野取代野田,帶領全黨迎戰眾院大選,惟黨內有識者咸認,此次眾院如提前改選,民主黨並無勝算,屆時若以敗選收場,黨首勢必被迫辭去黨代表,而這對細野來說,將是仕途的重挫。  與其在此時爭出頭,還不如保留實力。細野豪志以專注處理三一一大地震後的核災事故為由,表明續任閣員的立場,一句「我放不下福島」的話,講得冠冕堂皇,世人卻仿如看見他雙手抱胸、靜觀其變的盤算。  相對於民主黨政權面臨朝不保夕的危機意識,在野三年的自民黨則是呈現群雄並起的局面。九月八日,黨代表谷垣禎一和幹事長石原伸晃歷經第四次會談,依舊未能取得共識,雙方都堅持競選到底,而掌權者遭逢副手的挑戰,谷垣處境之尷尬,不難想像。  事實上,谷垣最大的敵人是自民黨派閥大老,而非敵對的民主黨。與他系出同門(宮澤派)的古賀派會長古賀誠,對谷垣爭取連任黨魁的舉動,即毫不掩飾心中不屑,甚至在眾議員會館裡當面給谷垣難堪。  七十二歲的古賀力勸六十七歲的谷垣「一起栽培年輕人」,還要谷垣盡早對棄選作出決定。據說,谷垣聽了很不高興,還嘟嚷「不該由派系來主導」。  古賀屬意的年輕人就是五十五歲的石原伸晃,這位畢業於慶應大學且擔任過電視台政治部記者的自民黨中生代,有個顯赫的家世,他的父親是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叔父是已故的演藝界巨星石原裕次郎。眾議員七連任的石原,因此深獲前首相森喜朗、前參議院領袖青木幹雄等大老青睞。  不過,自民黨不是只有大當家與二當家之爭,包括前首相安倍晉三、前外相町村信孝及前防衛大臣石破茂等人都虎視眈眈。對於安倍是否重作馮婦,我的日本友人曾打包票說「不可能」,因為安倍下台頗為狼狽,已錯過最好的時機。  至於身處在兩大黨之間的第三勢力,究竟有無生存空間?以大阪市長橋下徹為首的「日本維新會」,將是檢驗指標。這個從「大阪維新會」擴大轉型而成的新黨,正在各地呼群保義,希望地方政黨能集結在「維新」的旗幟下,全面動員進軍下屆眾院大選。  四十三歲的橋下徹在新黨成軍之日誓言,為了推進大阪改革,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國家,而這個改變,正是要從籌組一個能夠參與國政的政黨著手。他還認為,基於實踐「大阪都」所需,得向國家的統治機構開刀,讓它變成符合這項改革該有的型態。  這是橋下「從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在「平成維新」的號召下,前宮崎縣知事東國原英夫、前橫濱市長中田宏、前東京都杉並區長山田宏都應允披上新黨戰袍出征。  其中,領軍掛頭牌的東國原擁有全國性知名度,而中田、山田兩人也都曾擔任過眾議員,他們三人將是新黨競選訴求「地方分權」的看板人物。  日本人向來喜歡三國志,對照當前政治情勢,民主、自民兩大黨形成犄角爭鬥,一旁的維新會也趁勢而起,這個國力日漸式微的扶桑之島,能否在平成二十四年出現三分天下,且待下回分曉。 現代漫畫始祖 葛飾北齋專書正夯 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師以誇張筆觸速寫人、蟲、鳥 4千多幅畫開創繪畫的全新類別 日、法都推出精選集 2012-08-21 01:21 中國時報 【江家華/台北報導】  日本江戶時代畫家葛飾北齋不但是浮世繪大師,更是現代漫畫創作的始祖。葛飾北齋生前出版過代表作《北齋漫畫》,收錄了他四千多幅隨筆素描,以如同現代漫畫速寫筆觸的方式,描繪各式人物誇張表情、擬人化動物;葛飾北齋當時以「漫畫」命名這些作品,開創了繪畫的全新類別,也成為日本美術史上繪製漫畫的第一人。  由法國國家圖書館版畫及攝影部門策展人巴吉拉(Jocelyn Bouquillard)、藝術史學家馬赫特(Christophe Marquet)編撰的法版《葛飾北齋漫畫》,收錄整理了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六十幅的木刻《北齋漫畫》。法國國家圖書館特別以修繕古書的紙質,呈現葛飾北齋的誇張筆觸、速寫隨筆。《葛飾北齋漫畫》目前也引進了台灣。  被譽為「畫狂」的浮世繪師葛飾北齋,以融合工筆畫和西洋畫的彩色木版畫畫紀錄富士山景、妖怪百物語風景戲劇、情色春宮圖等聞名,他描繪富士山景的「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尤為代表作。他當時出版《北齋漫畫》,則為方便傳授繪師的示範繪本。  《北齋漫畫》收羅了庶民百姓的喜怒哀樂,也有鳥獸蟲魚、山川草木、日常生活中一般器物,稱得上是日本繪畫版的百科全書。葛飾北齋筆下多為鄉土氣味濃厚的農民、打鐵工等各種職人,兔、虎、各式海洋生物則被他繪製得擬人化,春宮圖更是有令人匪夷所思的角度和姿勢,完全展露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性格與創造力。這部叢書洋洋灑灑十五卷,四千多張圖,直到北齋去世以後才出版完整。  《北齋漫畫》在十九世紀中期,隨著歐洲進口日本茶葉的貿易傳入歐陸。當時日本茶葉上的包裝紙,清一色以浮世繪版畫圖案為主,法國畫家布拉克蒙(Felix Bracquemond)便是當時將包裝在陶器上的《北齋漫畫》圖樣,介紹給印象畫派的友人,進而影響印象畫派畫風。像梵谷便曾臨摹多幅浮世繪作,他的名作《星夜》渦卷圖案就被認為絕對受到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的影響,馬奈的名作《吹笛少年》,則直接運用浮世繪技法。  法版的《葛飾北齋漫畫》二○○七年出版,收錄的六十幅圖畫,原來都是法國藝術評論家和貴族收藏家所有,後來由法國國家圖書館出資收藏,曾外借給日本展出過。書中圖畫分類為山和水、隨著氣候變化的植被、動物場景、人類的世界、男人的世界、作戰和武器的藝術、怪物世界。兩位作者曾以葛飾北齋筆下的鬼怪圖像為題推出專書《Hokusai, First Manga Master》之後,《葛飾北齋漫畫》是二度合作的葛飾北齋專書。  無獨有偶地,日本去年也推出精心編修的日版《北齋漫畫》,由名設計師高岡一彌、美術史專家浦上滿、評論家中村英樹三人精選葛飾北齋作品共七百頁,並以三○.二乘以二一公分的超大開本、紅黑雙色印刷來呈現這本曠世鉅作。 石原慎太郎加持 子參選自民黨魁 2012-09-11 01:27 中國時報 【黃菁菁/東京十日電】  日本最大在野黨自民黨九月廿六日舉行黨魁選舉,而下屆眾議院選舉被認為是自民黨奪回政權的大好時機,故這次的黨魁選舉也被視為是未來首相之爭。一向自認最有資格出馬的現任黨魁谷垣禎一十日突然宣布放棄參選,理由是黨幹事長石原伸晃堅持出馬,石原伸晃也因此被外界形容為「平成的明智光秀」。  明智光秀是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也是織田信長的心腹家臣,織田眼看就要完成天下布武的宿願,卻被明智舉兵謀反,而在「本能寺之變」中葬身火窟。  谷垣在過去三年自民黨黨魁任內,選戰屢屢獲勝,因此他對連任充滿信心,沒想到殺出個程咬金,一直輔佐他的石原伸晃跳出來力爭參選。石原私底下還說,「我並非為了支持谷垣才從政的。」  谷垣與石原多次協調不成,加上黨內大老前首相森喜朗、前幹事長古賀誠,以及中堅派年輕議員多支持石原,認為谷垣形象敦厚但攻擊力不夠,不適合打選戰,使得谷垣忍痛退選。  自民黨內看好石原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支持他的父親─挑起釣魚台購島紛爭,在東京都人氣不墜的石原慎太郎。前陣子不時傳出石原有意自組新黨、與橋下徹的大阪維新會聯手,擅長政治操作的石原已成功為兒子加持聲勢。  石原慎太郎最近在電視新聞中還支持伸晃說:「我告訴他,乾脆辭去幹事長,清楚說出自己的主張。」另有傳聞指出,原本在釣魚台購島問題上態度強硬的石原,突然軟化同意由日本政府購島,也是有意為兒子的首相之路鋪路。  此外,石原伸晃的叔父、已故影星石原裕次郎的石原經紀公司也是石原競選的後盾,每次石原參選,「石原軍團」旗下的名演員渡哲也、神田正輝等都會去站台,成為石原忠實的搶票機。  自民黨黨魁選舉已形成群雄爭霸的局面,谷垣宣布不參選後,石原將宣布參選。至十日為止,已有前官房長官町村信孝、前政務調查會長石破茂表明將參選,前首相安倍晉三和政調會長林芳正也有意出馬。  此外,民主黨也將於廿一日舉行黨魁選舉,十日發布選舉公告後,已有首相野田佳彥、前農林水產大臣鹿野道彥、赤松廣隆、前總務大臣原口一博四人登記參選。野田目前已獲得黨內主要幹部的支持,當選連任的希望頗大。

日本作家

森鷗外變庸醫 中將湯可泡澡 這樣哈日才犀利 簡白寫《江戶.東京》 2012-08-21 01:21 中國時報 【邱祖胤/台北報導】  台灣看似哈日,其實對日本歷史文化的了解並不很深。作家簡白從台灣人熟悉的征露丸、電影、SK-Ⅱ、文學甚至A片著手,深入淺出談背後的掌故及精采人物,新書《江戶.東京》蒐集近卅個關鍵字,要讓哈日族對日本文化的掌握更犀利。  書寫日本廿年,簡白認為戰後台灣對於日本的研究幾乎呈空白狀態,且多半還停留在以殖民時期的經驗,或只靠書本的理解來詮釋日本文化,反觀中國大陸對日本的研究在近廿年迎頭趕上。簡白說:「台灣對日本的了解似乎只限於流行事物,對深刻的歷史文化卻非常陌生,若再不加把勁,只會對日本更陌生。」  簡白本名簡正聰,台北大稻埕人,就讀日文系期間曾以陳貞平為筆名寫專欄,觀察日本政經情勢,退伍後持續進行文化觀察與寫作。  簡白表示,早年要了解日本,幾乎只能透過文學作品,想要進一步了解,就只能去爬梳原文資料,中文翻譯書可說少之又少。簡白開始大量閱讀,並從文化人物著手,他相信「文可隱藏,人不可隱藏,於是從這些人的掌故來了解日本,可以更快上手。」  廿年的觀察與寫作,最令簡白驚訝的人物是芥川龍之介。「很少有人不喜歡芥川,他的自殺充滿哲理、唯美,而且脫俗,但研究後我才發現並不是如此,芥川是因外遇問題困擾很久,讓他惶惶不安,最後選擇走上絕路。知道真相雖然讓夢想幻滅,但也讓人了解到芥川人性的一面。」  談到國人熟悉的征露丸,大家只知這是腸胃良藥,卻不知它曾害死三萬日本兵。以《舞姬》、《山椒大夫》聞名的日本作家森鷗外,同時也是留德軍醫。森鷗外堅持腳氣病是細菌感染,力阻另一派學者從調和飲食來治療,他影響軍方製造六億顆征露丸送上前線卻完全無效,導致三萬人死於腳氣病,大文豪終究難逃大庸醫的罵名。  關於女性調經藥品中將湯,卻有人拿來泡澡,而且很多台灣人都泡過?這是因為中將湯於一八九三年商品化之後,製造商的職員心想,這帖藥內服既可溫潤心體,拿來浸泡應該也能祛寒。實驗結果證明中將湯泡澡有效,於是改良配方並更名巴斯克林,甚至成為日本入浴劑的代名詞。

日據年代

震洋特攻隊基地 澎湖推觀光亮點 2012-08-21 01:21 中國時報 【黃如萍/台北報導】  二戰末期,日軍號召願意以身殉國的年輕士兵組成「震洋特別攻擊隊」,效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在敵艦接近基地時,駕駛裝載炸藥的快艇連人帶艇衝撞,造成敵方沉沒。「震洋特別攻擊隊」當年的基地就在澎湖,不過這批士兵後來根本沒有出過任務,這段歷史也因基地的逐漸坍塌而被遺忘。交通部觀光局以此史實為題材,委託電影製作團隊拍攝出國內第一個觀光紀錄片《島嶼烽煙》。  《島嶼烽煙》製作團隊曾遠赴日本尋找「震洋特攻隊」隊員,找到曾任特攻隊大隊長的若松祿郎,以及曾出版回憶錄《冬之殘紅》的波佐義明,劇組還帶領波佐義明在離開澎湖六十多年後重新踏上望安島。導演萬蓓琪表示,特攻隊員重新踏上望安島,矛盾的情感令人印象深刻。  「原以為會衝向敵軍、轟轟烈烈為天皇賣命,居然平淡無奇的消失了!」年近九十歲的波佐義明在鏡頭前憑弔那段逝去的歲月,因為沒上過戰場,特攻隊變成只是一個名稱、一個回憶,讓他的心情很矛盾。  澎湖國家風景管理處長張隆城表示,位於望安的特攻隊基地已重建,停車場、聯外道路等工程已完成,民眾可前往參觀。第二期的工作即將開始,洞窟將擺製自殺艇的模型與軌道,重現當年特攻隊訓練狀況,讓民眾可「登船」體驗、拍照,預期明年暑假旺季前完成。  《島嶼烽煙》將於日本觀光推介會中行銷贈送,澎湖業者也將包裝特攻隊基地的優惠行程延攬日客,預計最快九、十月將有日本靜岡直飛澎湖的包機。  催生「震洋特攻隊」在台基地考證的監察委員李炳南說,全世界山水或有大小之分,但觀光背後的故事才能讓人印象深刻,戰爭基地除有軍事價值,文化意涵更為豐富,如波蘭的納粹集中營就是著名觀光景點,澎湖「震洋艇特攻隊」基地將是很好的賣點。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鄭成功誕辰三八八周年紀念

11國國旗曾飄揚 政權統治數 台灣堪稱世界第一 2012-08-20 01:03 中國時報 【呂素麗/高雄報導】  高雄市鄭氏宗親會昨天舉行鄭成功誕辰三八八周年紀念活動,亞太綜合研究院人文暨社會研究所所長鄭水萍談台灣史說,台南安平是台灣歷史的原點,安平家族史就是台灣家族史,早在荷蘭、鄭成功來之前,當地就有「台窩灣族」,台灣之名即衍於此。  鄭成功誕辰於文化中心舉行,由理事長鄭肇榮帶領宗親出席,市議員鄭新助也與會,今年特別由台灣豫劇團丁一雷帶領全體宗親合唱「鄭成功頌」、「鄭成功紀念歌」;而鄭水萍演講「台窩灣(安平)家族史探源」,細說台灣史。  鄭水萍表示,台窩灣族是母系社會,結婚稱為「牽手」,離婚為「放手」,結婚是男方搬到女方家住,離婚則是男方滾蛋,離開女方家。他說,台南安平是台灣歷史的起點,荷蘭人到台灣主要是找金銀島,鄭成功將荷蘭人趕走,將台南熱蘭遮城改稱為「王城」,建立王國,鄭成功來了之後,安平才成為華人社會,台灣最早教會也從安平開始,而整個安平家族很複雜,台灣人種從安平來看,也很複雜。  鄭水萍指出,四百年來,台灣歷經西班牙、荷蘭、鄭成功、日本等政權,插過十一國國旗,堪稱是全世界被最多政權統治過的國家。  他說,鄭家是很特殊的家族,鄭芝龍會四種語言,經商、會開船,很有國際觀,鄭成功六歲以前都講日語,六歲以後回到大陸才有中國的儒家思想;鄭水萍表示,鄭成功有一位胞弟弟在日本,他建議下次祭祀可邀請鄭弟的後代來台參加。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彭明輝專文區

彭明輝:竭澤而漁的市場經濟 【聯合報╱彭明輝】 2012.09.20 02:28 am 全球經濟復甦力道疲弱,一直躲不開二次衰退的陰影。國外有愈來愈多的經濟學家警告:如果我們繼續過去卅年來錯誤的政策,這樣的日子還會持續很久,甚至更形惡化! 雷根上任以來,美國勵行富人減稅、民營化與放寬政府管制的放任式自由市場機制,希望還富於民後富人會把錢拿去投資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但是財富過度集中的結果,卻使得美國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沒有能力擴大消費,以致總體經濟因需求不足而失去發展的動能;此外,富人把財富拿去投機而不事產業投資,使得總體經濟愈來愈不穩定。美國的總體經濟正處於惡性循環的邊緣! 根據一群跨國學者的研究,過去卅年來美國人口中最富有的百分之十吞食掉經濟成長果實的百分之九十六,而過去十年來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所得竟然是負成長!百分之九十人口的所得不增反減,使得他們沒有能力擴張消費,也使得美國國內的經濟發展動能幾乎完全熄火,只能靠海外市場的微幅擴張做為發展動力。因此美國的GDP成長率從八○年代的百分之三左右掉到只剩百分之二左右,而且貿易赤字逐年攀升,政府與民間債務也急劇地增加,險象環生。 在此背景下,製造業所占GDP比例持續下降,由就業人數較少的專業服務業與教育、醫療等產業取代,使得工作機會不增反減,失業率居高不下,青年就業尤其困難,成為失落的一代,因而加深消費者和投資者對經濟遠景的不安,也使得消費規模更加無法擴張,甚至處於萎縮的邊緣。 另一方面,消費市場擴張困難使得正常投資的報酬率愈來愈低,誘使富人把龐大的財富拿去投機而不事投資,使得金融市場的規模迅速擴大,但投機性格卻逐年升高,連建築業的投機性格也愈來愈強,導致總體經濟的不穩性逐年升高。 過去卅年來,美國偏廢以稅賦進行財富重分配的政府職能,財富過度集中的結果演變成富人對廣大消費者與受薪階層的「竭澤而漁」、「殺雞取卵」。這個趨勢絕非輕易可以改變,所以我們對美國的經濟遠景也很難有樂觀的理由。 過去卅年來當道的經濟學家曾經許諾我們:把一切資源從國家手裡交給市場,這個世界就會更繁榮;放棄稅賦和財富重分配,讓富人更有錢,他們就會拿去投資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些經濟學家也在我們腦袋裡植入了違背人道主義的新信仰:開放市場競爭,放心地讓弱勢產業倒閉,它們倒了就會有更好的企業興起,失業的員工會因而得到更好的工作機會;不要同情窮人而用社會福利資助他們,以致吃垮國家財政——「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同情窮人就是對自己殘忍。 「新自由主義」的許諾如今都落空了,但是它對人類善良信念的破壞卻很難被修補起來。不僅如此,經濟低迷造成年輕一代就業困難,甚至可能會因長期就業困難而變成被犧牲的一代。 付出這麼慘痛的代價,我們必須學會一個教訓:自由市場必須搭配合理的財富重分配,讓百分之九十人口的消費能力得以擴張,經濟才會有成長的動能,從而保障下一代的充分就業。如果我們繼續把生產與財富的分配統統交給市場去自由支配,恐怕我們將會永遠走不出當前的噩夢! (作者為劍橋大學工程博士,清大榮譽退休教授) 【2012/09/20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彭明輝:竭澤而漁的市場經濟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375487.shtml#ixzz26zkhsdC1 Power By udn.com 彭明輝:人才危機的原委與對策 【聯合報╱彭明輝】 2012.08.18 02:41 am 近日人才外流一再成為媒體焦點,而學界和財團法人則紛紛要求為「高階人力」加薪,然而真正該擔心的業界卻始終未聞有加薪之議。是業界太麻木,還是學界和財團法人反應過度? 其次,台灣是個蕞爾小島,經濟與產業規模有限,淺塘容不下大魚,因此向來都是大量輸出精英而留不住人才。為何過去不是問題,現在卻是問題?況且,過去二十年來歸國學人在量與質上皆大幅躍升,而出國風氣衰微後精英人才皆留在國內,按講國內不但沒有人才斷層,還在密度上已經大幅提升才對。 以上看似矛盾的現象必須審慎地進一步釐清,才能知道人才危機的實況、原委與有效的對策,而不能人云亦云或急病亂投醫。 關於國內薪資水準,若從平均的名目月薪來看,台灣僅及韓國的六十%,新加坡的四十一%,以及日本的卅九‧八%,確實嚴重偏低。但是從購買力所得來看,台灣的平均月薪是日本的九十九%,韓國的八十三%,和新加坡的六十四%,其實不特別需要抱怨。如果再考慮到稅賦占GDP的百分比,台灣只有八‧四%,低於新加坡的十三‧四%,更遠低於韓國的廿五‧六%和日本的廿八‧一%。因此,台灣人平均的稅後實質所得接近韓國而超過日本。再考慮以基尼數計算的貧富差距,台灣為卅二‧六,略高於韓國的卅二,明顯高於日本的廿五,但遠低於新加坡的四十二。因此,台灣高階人才的實質薪資所得高於日本,接近韓國,但低於新加坡。可見得薪水不像是台灣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 一○四人力銀行的調查顯示:中高階主管及科技專業人才中,「只有約兩成的人才對目前的工作滿意,有卅二%的人表示不滿意;其中最令中高階人才感到不滿意的三大主因為公司制度、薪資福利,以及公司發展前景。」施振榮也坦言:人才流失的主因,是台灣沒辦法提供好舞台讓年輕人發揮。控告蘋果侵權的王駿發教授也指出:雖有教授因高薪而外流,但大多因文化和環境不適應而回到台灣;而奇美公司被大陸挖角的原因,主要是原有的工作環境沒辦法讓他們發揮。 園區的中高階主管年薪動輒上千萬,積蓄早已遠遠超過自己和子女所能花費的程度,因而能發揮長才的舞台遠比薪水更有吸引力。可是代工產業的設備、製程、原料都仰賴進口,根本沒有英雄用武之地。而其他產業更是一味地追求降低成本,寧可專利授權金愈來愈高而利潤愈來愈薄,也不思自立品牌與技術升級。在這樣的產業環境下,「高階人力」留在台灣是龍困淺水,一旦離鄉就是龍入大海,怎麼有可能不讓他們外流?況且亞洲興起,遷居他鄉不會有種族歧視;而台灣政府與產業不思長進,相對競爭力日遜一日;為了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發展空間與舞台,很多人都會效法孟母三遷。 人才外流的根本原因是產業沒有升級,而產業怠惰不升級的主因是政府的各種不當補貼所致——通過稅賦減免、公股銀行低利貸款與低估設備折舊率、壓低勞工薪資、降低環評標準以節省廠商汙染處理成本,以及油電補貼等手段,台灣產業界的成本至少比韓國低廿%至卅%。毋需升級就可以長期牟取暴利,那個廠商願意冒風險去自立品牌、研發創新、開發市場、技術升級? 錯誤的政策不改,而拿薪水議題誤導國人視聽,這不是政務官或中研院院長該有的作為! (作者為劍橋大學工程博士,清大榮譽退休教授) 【2012/08/18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彭明輝:人才危機的原委與對策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彭明輝/法律與正義
馬英九和江宜樺的民調支持率加起來才勉強超過三十%,低到無地自容。原因無他:全國各地浮濫的徵地案是為了少數炒地皮集團的利益而毀人家園,服貿案是為了少數財團的利益而奪人生計,核四是為了特定產業的低廉電價而以二千三百萬人的身家性命當賭注,而洪仲丘案則是縱容軍隊的黑暗文化草菅人命。台灣人的善良本性容不下強凌弱,為富人的利益而剝奪底層民眾的生存權,為私利而犧牲公義。但是馬英九和江宜樺不僅與民意為敵,還樂於與法律為敵。國際審查報告指出台灣的土地徵收違背兩公約,江揆卻裁示不需理會;最高行政法院質疑大埔案未必符合公義性及比例原則,行政院卻仍放任苗栗縣府強拆大埔農戶。政府淪為財閥與地方惡吏的鷹犬,漠視法令,以致憲政體制淪為暴政。這樣的政府已經失去行使公權力的正當性,民眾卻苦無節制的手段。
對抗這種不公義,最著名的和平手段就是梭羅主張的「公民不服從」,以及甘地、金恩等人權鬥士的「非暴力抵抗」。日前學生和民眾到行政院潑漆,然後敢作敢當地坐下來呼口號,等待警察前來而沒有走避,正是要凸顯政府的不公義與違背民意,截然不同於敢做而不敢當的情緒性洩憤。而當行政院發言人表示要「加強維安」時,益加凸顯政府統治基礎的荒誕性——以民意為依歸的執政者只嫌警力太多,妨礙他傾聽民意;執政者的維安有多少,就表示他離民意有多遠。
我們不能忘記:正義高於法律,而法律又高於行政權。當政府一再違背公義與法律時,人民就不該再愚昧地一味順從,而必須秉著良心的判斷,決定要不要屈從壓迫人權的政府與法令。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件可以持續進行,不只是因為猶太人選擇了順從納粹的壓迫,也因為德國人選擇放棄他們的道德判斷。
順從不公義,就是與不公義為伍。漢娜‧鄂蘭在五十年前用「邪惡的庸俗性」來形容納粹將領艾克曼在集中營屠殺猶太人的罪行,她想要凸顯的並非「每一個平庸的人都有可能做出邪惡的事」,而是「當一個人放棄他的道德判斷時,即使心理正常,仍舊可以做出最邪惡的人都不一定敢做的事。」面對劉政鴻的暴政,馬英九和江宜樺所犯的罪其實跟艾克曼一樣:放棄良心的道德判斷。
面對黑奴制度與不公不義的美墨戰爭,梭羅在一六四年前提出「公民不服從」的主張,呼籲美國人要用良心去審查美國的法令,當法令明顯違背道德與良心時,公民就有義務不服從,甚至衝撞違背良知的法令,以此糾正不義的法律和政府作為。他也劍及履及,以拒繳人頭稅和入獄來表明反對奴隸制和美墨戰爭。甘地和金恩則故意違背不合理的法律,率領群眾自願入獄,「塞爆監獄」以凸顯「監獄關不住所有人的良心。」最後英國因為監獄人滿為患,只好放棄殖民統治,而美國也通過《民權法案》,宣布種族隔離和歧視為違憲。
當憲法所賦予人民的罷免權因門檻太高而形同虛設時,「公民不服從」與「非暴力抵抗」變成節制政府暴行的唯一選擇。如果政府延續過去的作為,繼續以強化維安來隔阻人民的抗議聲浪,恐怕只會讓警力擠爆街頭,而形成台灣民主政治最荒謬的街景,以及馬英九的歷史定位。
(作者為劍橋大學工程博士,清大榮譽退休教授)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303523.shtml#ixzz23x49lexi Power By udn.com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觀念平台-小鎮風情裡的雙赤字危機

2012-08-15 01:06 中國時報 【葉家興】  我出生在苗栗銅鑼,電影《戀戀風塵》裡的純樸小鎮。和許多同鄉一樣,當年離開老家到台北時,曾自信滿滿地許諾長大學成後要回鄉奉獻。  大學畢業更懂人情世故之後才發現,老家那些選鄉代表、鄉長、縣議員、縣長的地方仕紳,根本不歡迎我們這些出外人回鄉「搶資源」。熱情的教授和專業者回鄉參選的下場,都是被耳語打敗。什麼「不要選台北來的」、「台北來的不懂地方」之類的耳語,竟然贏得鄉親父老的選票。  老家的政治自有派系輪替的邏輯,對派系以外的其他人而言,家鄉像是進入一個完全沉寂而令人發悶的「液態空氣」時代。  在海外求學、工作,偶有機會跟同來自台灣的舊雨新知聊起,才發現整個台灣越來越像小鎮,有內部自我迷戀的趣味,無視於全球化迅速的滾動。十多年來薪資停滯,許多人奔出「液態空氣」的社會,發現香港、新加坡的變化步調好快,競爭好激烈,更不要說到對岸經商、求學、創業的大量台灣人。  我們是移民者的後代,我們的父祖原來就是冒險家。但曾幾何時,還遺傳著冒險家基因的後代,一個個受不了家鄉的沉寂發悶,出走了。留下來的是越來越多小鎮風情的人情味,對外來者疑懼,害怕外人「搶資源」,對變化與競爭感到惶恐,擔心液態空氣的穩定不再。  一個金融圈的台灣朋友被紐約總部派到亞洲開疆闢土,他的第一站是故鄉。但制度的種種牽絆,最後亞洲總部設在租金成本高昂的香港。在香港雇用了七十多名員工,大學剛畢業起薪大約五萬六(新台幣,下同),有兩年以上經驗的台幣七萬八起跳,碩士文憑則直接開價八萬八。而新加坡的辦公室略小,兩名大學剛畢業的員工,起薪約五萬;一名經理,拿台幣三十五萬薪水才請得動。  早些年香港、新加坡挖角,台灣無動於衷;因為規模太小,挖不了多少人。現在大陸加入挖角行列,從科研專家到經貿人才,從教授到運動員,不對稱的結構終於令國科會驚呼人才斷層。  十二年前出生的新生兒,三年後將進入勞動年齡人口。這一年,也是第一次台灣出現人口赤字的一年。勞動人口的進入人數,將低於移出人數,從此開啟台灣總合需求下滑的轉折點。  西歐國家用各種方法挽救人口赤字,其中的核心觀念是:補貼為社會引進「下一代納稅人口」的家庭,傾社會資源共同養育「下一代納稅人口」,建立對未成年人友善的生養環境。然而,台灣從健保、捷運車資、小客車後座安全帶……種種公共政策,還在向小孩剝皮供養年長者。  人口赤字在後,人才赤字在前。育才、留才的吸引力不夠。招才、攬才又碰上強烈的鎖國心態。台灣和香港、新加坡一樣,都是移民城市、移民社會,但就在別人仍持續對外開放,亞洲大學排名前五大有四所位於香港、新加坡的時刻,我們的家鄉似乎已經變成純粹的小鎮──冒險家的故事都移到海外上演了。(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副教授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台南市長

「五星市長」賴清德連丟五員大將 瑪沙洛 賴清德就任台南市長一年多以來,昔日輔選幹部相繼離去,五位一級主管更迭,其他重要幹部也人心浮動,市府團隊幾近「崩解」!問題出在哪裡?這是掌權後必然的權力鬥爭?是賴清德的領導風格使然?還是市府決策核心行為偏差? 秘書長陳美伶走「夫人路線」還是「主席路線」? 被視為綠營南部最具未來潛力的台南市長賴清德,在就任一年半之後,雖然被媒體評比為「五星級」,但這位想要完全執政的綠營政治新秀,卻遭到在野市議員痛批陷入「領導危機」,市政發展堪慮。 台南市府上下氣氛並不尋常,賴清德的昔日戰友民政局長鄭國忠掛冠離去,五位一級主管更迭,還有其他重要幹部也人心浮動,顯然,市府團隊整合出現問題,才會陷入幾近「崩解」的困境。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走馬換將太快 一級主管淪為橡皮圖章 今年六月時,地方報紙以「有名無權」來形容鄭國忠的求去 ,因為局長不但沒有人事權,連行政權也被限縮。雖然鄭國忠對外保持低調,僅在臉書上以「下課了,休息一下吧!」回應外界的詢問。他離職後閒居鄉間,務農度日,並重新投入以教會為主體的社會公義運動。 不過,據熟悉市府運作的綠營要角表示,鄭國忠是基於過去同志的革命情感,以及牧師身分,不願意破壞台南市綠色執政的和諧,才未口出惡言,但市府的確出現領導危機,才造成部分主管人心浮動,也間接導致市政推動屢屢遭挫,「短期內,『現在』都過不去了,台南市民實在很難可以『看見未來』!」 從二○一○年底就任,這一年半多以來,繼交通、都發、經發、民族事務委員會等一級主管之後,鄭國忠是第五位主動求去的一級主管,這還不包括也曾表達辭意但被慰留的秘書處長蕭博仁。 眼看市府人事更迭頻繁,今年六月中,在野的市議員洪玉鳳、蔡淑惠、陳文科等人公開召開記者會連番砲轟,質疑市府走馬換將太快,快到連市議員都來不及認識這些主管。「五星市長」賴清德連丟五員大將 瑪沙洛 在野議員質疑,市府小內閣如此浮動,賴清德要如何做好市政?更有議員直指,一級主管權力被架空、有責無權,無法發揮抱負,只能淪為橡皮圖章,甚至變成「高薪的臨時工」,才會心生不如歸去之感,紛紛掛冠求去。 對此,賴陣營核心幹部、新聞處長陳宗彥回應,市長用人唯才、適才適所,團隊成員離開都因「個人因素」,市府非常感謝他們,接任人選也都是優秀人才。 一般而言,地方政府的民政局手握重要民政資訊,不但掌握轄區所有組織資料,更是市府和各區長、里長、鄰長聯繫溝通的橋樑,局長多由縣市首長欽點核心人馬,或競選期間負責組織動員操盤的心腹出任,這對經營基層非常加分。 向「秘書長制」傾斜 決策核心行為偏差? 據瞭解,鄭國忠在任內,還運用自己在教會的人脈,假日勤跑特區,幫賴清德鞏固組織,以做為日後尋求連任的動員基礎。不過,他上任才一年多就主動求去,而且要暫別政壇,非常罕見。 眼見昔日輔選幹部一一離去,有人調離核心,有人自動去職,一位輔選要角感嘆,「怎麼會這樣?」 問題出在哪裡?是掌權後必然的權力鬥爭?是賴清德的領導風格使然?還是市府決策核心行為偏差? 一位綠營民代私下表示,「現在的秘書長陳美伶宛如一人之下、千人之上,幾乎是整個市政府,除了市長之外的第二號人物,她的意見,賴清德極度重視。」 <....全文未完,詳細內容請看本期周刊>


一名氣象主播給賴清德的忠告

就在七月底,台南市慶祝港尾溝溪疏洪道竣工,市長賴清德稱揚這條全長三點八公里的分洪道是「全市最長的人工開鑿渠道」,並說日後更將開闢親水公園,達到治水兼親水的目標。他身旁的水利局長李孟諺也當場發出豪語:「面對颱風,我們準備好了!」誰料,時隔半月,颱風沒來,僅一場西南氣流,即讓台南的治水神話一夕破功。最近一波西南氣流,為南台灣帶來不輕的災情。高雄因氣爆震翻地下排水箱涵,導致市區大淹水,這點可以想像;然而,台南市的災情竟也嚴重到必須停止上班上課,讓人感到意外。政府多年前提出八年八百億的治水計畫,實際投入了加倍的預算,絕大部分經費都用在南台灣的河川整治;台南分配到一百七十億元,居所有縣市之冠。然而,這幾年南台灣仍不時遇雨則淹,台南甚至禁不起一場西南氣流的考驗,治水為何越治越糟?事實上,賴清德今年三月才誇稱自己的治水政績如何了得,並以此自豪。他舉台南「三爺溪」的整治為例,因中央經費無法立即到位,台南採應急工程自編預算,趕在今年汛期前完成整治,可望解決仁德、永康的淹水惡夢;「淹了卅年的問題,我花三年解決,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言猶在耳,近日的豪雨卻已導致三爺溪嚴重溢堤,兩旁道路變成水道,仁德、永康皆成重災區;回顧賴清德誇下「花三年解決卅年」的海口,未免令人不可思議。不可否認,賴清德是認真、勤政的市長,也受到台南市民的好評。然而,城市治理面向繁多,各項市政的邊邊角角皆暗藏玄機,稍一不慎,即可能發生非預期的險失;其實,時間才是最佳的施政檢驗員,執政者永遠沒有志得意滿的餘地。以高雄為例,執政的民進黨十幾年來勤於營造港都新形象,外界也看得到改變;然而,一次氣爆,卻炸出地下幾十年無人聞問的黑洞。同樣的,賴清德開鑿渠道、興建堤防固然有功,但未遇上嚴苛的考驗就自誇治水有成,結果在見真章的時刻便現出原形畢露,只能自感難堪。對於這次台南淹水,知名氣象主播李富城嚴厲批評賴清德的誇口與自恃,缺乏「五星級市長」的責任感。李富城說,他在五月間就曾提醒南台灣的幾縣市要注意,說今年的雨水很強,不要到時候又把責任推給中央;然而,卻看不到這些縣市做好準備。李富城還問,賴清德曾自誇「擁有強大的氣象團隊,中央氣象局的資料僅供參考」;那麼,這次淹水,他強大的氣象團隊哪裡去了?賴清德自誇擁有強大氣象團隊,是兩年前八月廿四日天秤颱風過境時的事。當時,其他縣市都在前一夜早早宣布停止上班上課,唯有賴清德徹夜關注災情,在清晨五點作成「照常上班上課」的決定;果然,當日台南風雨不大,支持者稱譽他為「賴神」,是唯一未宣布放假卻受到民眾讚揚的首長。賴清德願意認真根據科學資料作出客觀研判,獨排眾議,顯示他不是一味討好民眾的民粹政客;然而,他事後受訪,卻自誇市府擁有「強大的氣象團隊」,對中央氣象局的資料則表示不屑。正因他如此高調地貶抑中央氣象局的專業,讓氣象人員頗不以為然,這也是李富城對他不客氣提出批評的主因。綠營支持者對於人物的評價有兩極化的傾向,像賴清德這類政治明星,很快就被神格化為「賴神」,林飛帆也封為「帆神」;但對於對手陣營,則動輒以豬、狗之類動物輕賤之。如此刻薄的二分法,固然是藍綠惡鬥的結果,卻有加深不同陣營民眾彼此憎惡的負作用,讓社會人情愈形澆薄疏離。更危險的是,當高漲的政治情緒凌駕並壓抑了專業,社會上需要運用專業來治理的領域便將淪為空城,或陷於險境而不自覺。高雄的氣爆,台南的淹水,不都是因為首長過度自滿、市民自我感覺太過良好,而疏忽了身邊的致命盲點?城市治理和國家治理一樣,永遠沒有足堪自誇自滿的時刻。我們樂於聽到執政團隊發出「我們準備好了」的豪語,但這必須是出於充分的把握,而不是盲目的樂觀。在賴清德治理下,三爺溪的應急堤防已經加高到七點八公尺的驚人高度,若不疏濬,最後堤防會升到什麼高度,讓人擔憂。李富城對賴清德的小小忠告,無非是在提醒政治人物別過度自滿,尤其是在自覺天下無敵的時候。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新出爐的公視董監事提名名單

眼睛一亮之後 【聯合報╱黑白集】 2012.08.09 02:01 am 龍應台真會搶版面,一張新出爐的公視董監事提名名單,轟動各界,令人眼睛一亮。但是,眼睛一亮之後,也該閉上眼睛想一想,公視何去何從。 這張名單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多元、超然、創新。容納了不同專業背景者,是多元;顯然有打破藍綠框架的努力,是超然;裡面有不少金頭腦級的另類人物,是創新。這張名單顯然是憑龍應台的個人情面組成的,但漂亮的董監事名單,與想要把公視變成BBC,絕對不是一回事。 「公視」要像個「公視」,至少要脫離政治黑手的操控。這場公視董監事換屆風波,已經鬧了二十個月。主要的原因,是扁政府想要用他「派進」公視的人馬,「占據」、「掌控」公視,結果還因人事糾紛鬧上了法院,這場圖窮匕現的人事醜劇,遂成為公視開台十四年來「收視率」最佳的「節目」。 龍應台不像是會用政治立場「占領」公視者,而這張新的董監事名單也差堪信任其不至於用政治色彩來汙染公視。這應是新的公視董監事至少應當為社會作出的貢獻,亦即讓「公視」像個「公視」,不能再淪為政黨或政治流派的分支機構。 然而,這只是公視精神與形象的療傷與再造,至於新的董監事在公視的節目內容及社會效益上能有什麼興革,其實仍然令人悲觀。基本的問題是:以台灣的經濟及社會規模,能不能支撐一個叫好又叫座的公視?正如各地到處可見以「文化」為名的「蚊子館」,公視的宿命是否也只是五十步與百步? 倘係如此,何不改成節目製作坊,或以公帑獎勵民間的秀異節目,這或許比維持一個不死不活的公視要理智得多。沒有幾個觀眾的公視,與沒有幾個旅客的機場何異? 公視想變成BBC?這種大話不要亂說。 修法 讓公視邁向華人BBC 【聯合報╱林麗雲/台大新聞所教授、劉昌德/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台北市)】 2012.08.09 02:01 am 文化部宣布公視董事提名人選,包括許多藝文與流行文化名人,龍應台部長表示,要藉此讓公視成為帶領台灣飛向世界的「文化國力的翅膀」。政府宣示以新格局建設公共廣電與培育產業,令人充滿期待;但這目標不是僅靠明星董事就可促成,更必須透過實際的公共媒體與影音產業政策,讓公視對內承擔公共媒體促進多元文化的本分,對外成為本地影視產品擴大利基的旗艦。 在藍綠政治惡鬥中,公視第四屆董事已經延任超過六百天,府院及執政黨長期失職怠惰,讓關切公視發展者痛心。因此,龍應台部長相對快速地再次提出公視董監事人選,並且納入包括歌手、作家等許多文化業界的「明星」,在行政效率與想像格局上,都值得肯定。所以社會也期待,審查委員們能夠拋棄政黨成見,秉持專業儘速完成審查,讓台灣的公共媒體邁進嶄新的格局。 不過,明星光彩並不是公視能夠依憑的力量,而許多產業界人士的新名單所昭示的「文化產業」方向,也不盡然是公共媒體的任務所在。公視當然是影視與文創產業的一環,但公共媒體更要照顧國內各族群、弱勢團體、不同公民的傳播權益,也需要培育非商業的、非主流的多元文化,才不辱「公共」之名。 更重要的是,要證明提名這些明星面孔的公視董事不是譁眾取寵,文化部需要更多的實質政策,讓公視成為「文化國力」的推動者。其中的重要指標,首先是立即修改公視法,擴大公共廣電媒體的經費與規模。我國公廣集團的預算只有卅億,僅僅是鄰近南韓的廿分之一,日本的百分之一,更不用與英國的BBC相比。如果台灣的文化國力,不該只是日韓的「小指頭」,那麼文化部首要就是提出增加公廣經費的公視法修法,並且提出前瞻的財源規劃。 其次,要讓台灣影視產業能夠乘著公視飛向世界,也需要更清楚定位的境外頻道與影視產品發行管道規劃。增加經費之後,公視可不僅以台灣本地觀眾為足,更可透過境外頻道等作法,協助國內影視創作者向海外市場發展,朝「華人BBC」的目標邁進。此一遠程目標,需要文化部協同NCC等單位共同規劃配套措施,例如透過向商營媒體徵收「影視與音樂基金」等作法,才能夠引導資金流向內容製作,提高台灣影音產品的品質。 公廣集團與影視產業發展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政府長期缺乏大格局的公廣政策。推動公視法修法,包括提供穩定的財源,擴大公共媒體規模,並且佐以私部門資金挹注的影視基金,公廣集團才得以在本地與華語世界發展,讓台灣文化在國際上展翅高飛。 【2012/08/09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修法 讓公視邁向華人BBC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282789.shtml#ixzz230SpmQgk Power By udn.com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社論-台灣所面臨的「萬曆十五年」

2012-08-08 01:17 工商時報 【本報訊】  台灣昨天公布了7月份出口,聳動的二位數負成長,果然是「出口墜崖」。似乎預知出口不振、經濟增長保二突槌,行政院昨天從五大面向擘畫,提出振興經濟藍圖,經濟部也喊出六大精進做法,希望挽回頹勢。看到政府苦心孤詣做的paperwork,還是把口號當補藥,不禁讓人想起「萬曆十五年」,這本大歷史觀的文中指出,「當一個國家的行動,全憑儒家簡單而粗淺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其社會發展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2012年的台灣,希望不是大明的萬曆十五年,因為一個無關緊要的年代(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很可能決定了台灣至關重要的未來。  春江水暖鴨先知,早在本月一日韓國公布7月出口年減8.8%,我們就預期同樣是出口導向的台灣,絕對好不到哪裡。出口衰退,問題出在全球,出口不佳,經濟保二破功,這些基本常識,我們都知道,但要問的是,為何台灣今年來每月的出口增長,都遜於韓國?為何台灣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是四小龍之末?面對歐債、美中兩大經濟體成長下滑,這是每一個國家都要面對的限制條件,何獨台灣表現最差?顯然,台灣有台灣的內部問題,這些內部問題,別的國家沒有。而台灣最大的內部問題在哪裡?容我們不客氣的說,最大的問題就在政府,而且是馬政府。  政府一向是數字管理的機器,但馬政府的數字管理相當不到位,之前的「6、3、3」就不提了,以今年的出口來說,去年底經長無視於今年全球景氣衰退的事實,畫了一塊「二位數增長」的大餅,結果呢?上個月出口來個「二位數衰退」;明明今年經濟有成長就算不錯了,卻在去年底訂個「4.19%的高標」,結果呢?經濟成長目標今年來節節敗退,從保四、保三、保二,現在得退到保一了,這些不都是「6、3、3」的翻版嗎?  若在一家民間企業,面對業績持續下滑,總經理以「全球市場差」做藉口,早就被董事會炒了,總經理得「務實」一點,制定方向、搞清楚優先順序,從「擴大營收、刪減支出」雙管齊下,才能虧轉盈、逆轉勝。  如今的馬政府,碰到「數字管理」和原先的預期落差很大,就改為「口號管理」,「龍騰計畫」、「三業四化」、「五大振興經濟方針」、「六大精進做法」統統出爐,這些口號,在企業界聽起來,救不了急、治不了病,連安慰劑都談不上,還談甚麼保三、保二?  要讓台灣的經濟有感成長,這麼難嗎?一點也不。如今不比當年,台灣是個窮政府,沒有十大建設的蔣總統,也沒有六年國建的郝院長。所幸,台灣藏富於民多年,只要把世界各地的台商拉回來,把金融體系裡的超額儲蓄挖出來,把大陸上的可用資源找出來,台灣怎麼可能居四小龍之末?  怎麼做?政府只要把證所稅、奢侈稅廢了,本勞、外勞基本工資脫鉤,暫停調漲基本工資,把陸資看成一般外資,把政府的土地全面地上權化。簡單的說,對企業界的要求做正面回應,那就對了。  可惜,馬政府中儒生居多,到今天還抱著「雨露均霑、澤被蒼生」的公平正義教條,苟利於特定市場的,打壓;苟利於特定產業的,排擠;苟利於特定企業的,封殺。其結果是,市場萎縮了、產業出走了、企業絕望了,只剩下一個空轉的政府機器,又如何期待她能「雨露均霑、澤被蒼生」?  「萬曆十五年」書中提到三個歷史人物,一個是海瑞,這大概是馬總統所期待的公務員,作者黃仁宇教授卻把他形容為「古怪的模範官僚」,認為海瑞這種服務公眾、犧牲自我的精神,發揮不了什麼實際作用;另一位是平倭名將戚繼光,品行不怎麼樣,黃仁宇卻推崇他的求實精神,認為在那個八股年代裡,戚繼光是一位「孤獨的將領」;最後一個就是萬曆的老師張居正,他箝制思想、打擊政敵、居官奢侈,這種人在馬政府裡,早就被掃地出門了,但他的一條鞭法、「厚商以利農」的經濟政策,卻讓大明國祚有了再續一甲子的實力。  海瑞的資質,最多只能幹個監察院長,但戚繼光卻能抗蒙掃倭,張居正更是一代名相。我們的政府官員裡,是該多一些海瑞?還是多一些張居正、戚繼光?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邱議瑩 生命是一首溫暖的戰歌

邱議瑩 生命是一首溫暖的戰歌 撰文/楊卓翰 民進黨「漂亮寶貝」立委邱議瑩的生命旅途,就是不斷戰鬥。從她踏入政壇,剽悍的作風不變。她不但抱病打贏選戰,更擊敗癌症病魔,支撐這位女戰士的力量是什麼?大病後她又得到了什麼生命的體悟? 立院漂亮寶貝大病後的人生體悟 最漂亮的立委、最年輕的政治新星,遇上最難纏的疾病,會激發什麼樣的生命故事?立委邱議瑩頂著帥氣光頭,在高雄家中有感而發地說:「人生有許多意外,太過在意,強摘的果實,不一定是甜美的。」望著窗外南台灣耀眼的陽光,她娓娓道出大病後的體悟。 意外是她四十一歲人生的主弦律,從踏上政途到結婚都是意外,但沒有比去年十二月十八日更令她意外! 在健康與選戰間抉擇 去年底,高雄市立委選舉投票倒數二十天,各路人馬戰得如火如荼,旗幟上「立委要選最『登真』的邱議瑩」的口號傳遍大街小巷,邱議瑩民調大幅領先對手,競選總部士氣高昂,但是一場意外的健檢,卻讓一切停止。 去年十二月,就在兩人結婚不到八個月,高雄市副市長、也是邱議瑩的夫婿李永得腸胃不適,到高醫住院進行檢查,結果並無大礙。而正在打選戰、抽空到醫院探病的邱議瑩,也順便做了健康檢查。「因為她那時候的體重突然下降,但小腹卻越來越大。」李永得說:「她也難得有時間到醫院,所以我堅持要她做斷層檢查。」 這一照,反而陰錯陽差地在邱議瑩體內發現了十三公分的水樣腫瘤。當時李永得勸她馬上切除,但選戰打得正火熱的邱議瑩哪肯放下,打算選完後再進行手術。李永得絞盡腦汁,用一套相當理性周密的分析,讓這位悍妞改變想法。「我對她分析健康和選戰兩個抉擇的風險。如果當選了,健康卻惡化,那麼仍然無法為選民服務。分析的結果,馬上切除才是最好的作法。」李永得縝密的推理,最後終於說服了邱議瑩。 本來以為只是例行手術,但在醫生公布腫瘤切片病理報告時,她頓時感到天旋地轉,「聽到醫生告訴我是癌症時,我腦中只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是我?』」這位外表亮麗、行事風格強悍的女戰士,才開始感到害怕、不安。從二十五歲踏入政壇開始,她不菸不酒、作息規律,竟然年紀輕輕就得了卵巢癌,她實在無法接受。 以「硬碰硬」對抗化療痛楚 外表堅強的她,回到家中就完全崩潰了,「晚上回到家,我抱著老公痛哭一場!」把心中的恐懼、不安都化成淚水。隔天,擦乾眼淚,還是得面對殘酷的現實。她沒有選擇,只能在當選後請了一個會期的長假,進行長達半年的化療。 起初,邱議瑩自有一套方法逃避現實:就算穿上高雄醫院墨綠色的病服,她還是不把自己當成癌症病人。「我不想用『癌』來形容我的病,在臉書上也都說它是『不好的細胞』。」她也不想讓其他人知道自己生病,好像這樣就能夠否認得了癌症的事實。連立院裡的姊妹淘,一起走紅毯的鄭麗君都是事後才知道。「她都戴著口罩,我們以為只是手術後抵抗力較差,萬萬想不到其實身患重病。」鄭麗君說。 當選後第三天,其他當選人都在歡樂慶祝時,迎接邱議瑩的,卻是醫院的化療。化療讓她對人生的痛苦有更深一層的體驗。每次化療,她就像死過一次,雙腳抽筋、全身癱軟無力,只有全力掙扎,才能重回人間。 個性堅毅的邱議瑩面對痛苦不願投降,為了對抗化療副作用帶來的痛楚,她採取硬碰硬的方式反擊。她特別在家中的客廳擺著跑步機,每當腿部因為副作用而抽筋,她就會上跑步機開始走路;手指因為藥物而麻木不聽使喚時,她就打開家裡的舊鋼琴,開始瘋狂彈奏音樂。 「就是這台鋼琴,陪我度過那段日子!」邱議瑩起身帶我們到放鋼琴的客房看最支持她的「病友」。她隨手打開鋼琴,在琴鍵上敲奏出巴海貝爾的(卡農)。因為手指仍然麻木,所以音符不那麼流暢,但從她的眼神露出一股把曲子彈好的決心,彷彿重回那場慘烈的戰鬥,我們悄悄退出房間,讓她把整首曲子彈完。 肉體的痛苦讓她愈戰愈勇,反倒是一件小事讓她痛哭不止。當醫師告知化療會掉頭髮時,她沒有多想,但是當真的開始掉髮時,她的心情受到巨大衝擊,「真的太可怕了,頭髮全部糾結成一團,只要一梳就全部掉下來。洗完頭,滿地都是頭髮。」恐怖的事實,讓她忍不住大哭,有一次她和朋友吃飯,「我的頭髮竟然飄到隔壁的飯裡面……我再也受不了,第四天我就把頭髮全部剃掉!」她難過地說。 直接面對病魔,不願認輸,那是她武裝自己的方式,一個從童年就開始被迫養成的習慣。一九七九年,邱議瑩才八歲,父親邱茂男就因為美麗島事件而從家裡被抓走。身為家中長女,她的童年就在那一刻結束,她須化身為保護家人的母獅子。「這社會有那麼多的不公義,對抗不公義,軟弱是沒有用的。這種強硬個性,我猜是很難改吧!」邱議瑩爽朗地說。 先生的支持讓她對人生改觀 除了靠堅強意志戰勝病魔,她生命中的另一位貴人︱︱ 丈夫李永得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如果沒有他,我不可能會在現在復元。」邱議瑩溫柔地說。「這場病,讓我發現我身邊有那麼多愛我、關心我的家人、朋友。」而人生這麼多的意外和未知,也讓她體悟,自己從前太過在意外界的競爭,她現在只希望生命可以舒服、快樂。 以前強悍的風格,甚至可以掌摑立法院男同事的那位女戰士,會因一場大病而改變嗎?邱議瑩立即收起溫柔,臉若冰霜地說:「不!如果要我舒服快樂,那得先把眼前的不公不義矯正才行!」對邱議瑩來說,社會公義並未實現,仍要奮力爭取,她已經迫不及待要跳回政治的戰場了。 不但不對癌症低頭,在問政上也採取同樣的戰鬥態度,雖然醫生囑咐化療期間不能到公共場合,邱議瑩關懷議題仍不停歇。 她不但在臉書發表意見,還和黨內同志在網路上掀起論戰,邱議瑩的戰鬥意志,就連探病的立委姊妹淘葉宜津也被感染。原本葉宜津是去安慰她,沒想到邱議瑩非常關心立院的美牛拉鋸戰,「要不是醫生嚴格禁止她外出,我們都怕她直接上台北了!生病的她,態度和精神都比我們還積極,讓我們深受激勵。」葉宜津說。七月底,身體還未休養好,她就忍不住戴著口罩和頭巾,北上參加立法院臨時會,充滿戰鬥意味的光頭,馬上成為立院焦點。 邱議瑩化療時用來散步的跑步機,如今在身體復元後,每天早上都要陪她快走三公里。「我的身體要趕快做好準備,才能在下一個會期再接受挑戰。」邱議瑩說得好像只是生了一場小感冒而已。立法院小心了,漂亮寶貝已等不及要發威了!(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