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台灣歷史博物館

深耕臺江故地 臺史博大豐收
2010-04-14 中國時報 【詹伯望/專題報導】

荷治時期的《福爾摩沙島與漁翁島圖》(局部),有一條新港溪流入臺江內海;臺史博的館址就在鹽水溪邊。(臺史博提供)

 行政院文建會所屬的國家級博物館,共有四座,分別是臺北的國立臺灣博物館、臺中的國立臺灣美術館,以及在臺南的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四居其二,便占了一半,足見臺南府城文化底蘊的深厚。去年中,在中央既有的三都規劃之外,臺南硬是脫穎而出,以歷史文化的因素躋列為五都之一,更證明了臺南條件之優越。

 自從民國八十一年十月,李登輝總統指示臺灣省政府籌建省立歷史博物館後,除了省府所在地的中興新村之外,各縣市也莫不奮勇競逐,踴躍提供土地等各項有利條件以爭取設館;時任省府主席連戰的支持,以及市長施治明的爭取,最終確定設在臺南市安南區的東端,當時仍是一片無垠蔗田的臺糖和順寮農場。

 落腳臺南市安南區東端

 表面上看來雖是一派單調荒涼,但它四百年來卻有著滄海桑田的變化過程。首先,它原本確是臺江內海的一部分,因為曾文溪與鹽水溪的沖積,逐漸陸浮,成為海埔新生地,土壤鹽分重,至今仍可看見臺史博園內空地常有白色鹽晶析出。

 另一方面,里人形容為「青暝蛇」的曾文溪不時改道亂竄,竟發展出一種大水後可直接把「家」「搬」著走的特殊建築形式─竹籠厝,稱之為「扛厝走溪流」,反映了這裡人與土地的特別關係。臺史博特別在園區裡請老師傅搭蓋了一間竹籠厝,做為見證,還舉辦活動,館內員工和志工大家一起來合力扛厝。

 四百年前臺南一帶有兩處內海,北有倒風內海,南有臺江內海。臺史博附近的幾處舊聚落─三崁店、洲仔尾、鹽行,當初都在臺江內海沿岸。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入臺,也有船艦在這一帶登陸;第二年鄭成功逝世,據說即曾葬在洲仔尾,距離現在的臺史博僅僅五分鐘車程。當時的地形,現在還可從荷治時期的《福爾摩沙島與漁翁島圖》裡得窺大概。三崁店的平埔族係屬新港社;荷蘭人把鹽水溪喚作新港溪。

 隨處可見珍貴歷史文物

 然而,當地的歷史卻不僅四百年而已。東北方不到十公里遠的地方,十幾年前開發臺南科學園區時便挖掘出數十處史前文化遺址,最早可上溯到四千八百年前。歷史的現場,隨處可見。

 到了日本時代,三崁店糖廠成立,比鄰的和順寮農場成為供應原料甘蔗的重要原料區,運送甘蔗的五分車鐵道,如蛛網密布;繼而建造嘉南大圳系統,使安南區的「臺江十六寮」,水路縱橫,當地成為物產豐富的農業區,也使附近的中洲寮成為重要聚落,有「安南區的西門町」美稱,目前尚有繡莊、手工毛筆,以及麻油製作、傳統冬瓜茶等手工產業。

 在自來水尚未普及之前,由於地下水的鹽分高,安南區居民無法鑿井取水,便在水圳旁挖設水塘儲水備用,稱為「食水堀」,至今這些大大小小的食水堀還有一些遺跡,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景觀,也見證了臺江庄社與飲水的密切關係。但是,鹽份的攝取仍屬必要,先民因此會就地取材,從鹽土中淋滷取鹽;中洲寮便有處舊地名為「鹽坪」者,最多時曾有一百多人在此取鹽。

 這幾年,臺史博與當地居民勤於互動,也和文史工作者舉辦研討會,記錄了相當多的鄉土材料,堪稱成果豐碩。臺史博已把腳跟踩穩在這片臺江故地了。

 勤於記錄珍貴鄉土史料

 有意思的是,從空中俯瞰,臺史博園區廣達二十公頃的土地,有如一只扇面,看來便像一座特大號的棒球場!它的行政典藏大樓和展示教育大樓,就如球場的內野,而外圍的臺灣歷史公園則有如外野;至於為了舉辦二○○六年第二屆世界大學壘球錦標賽,市府在和順寮體育園區所闢建的兩座壘球場,便位在臺史博的北側。

 我們可以看到,臺史博的團隊正在加緊集訓,並展開系列的熱身賽,只待正式開館後,即可望揮出連續安打,奔回本壘得分。

臺史博 築起鹽水溪幸福平台
2010-04-14 中國時報 【詹伯望/專題報導】
放大

 ▲董雅坋。(詹伯望攝)

 儘管尚未正式開館,但正在趕工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現蓄積的能量,早已引起當地民間組織的注意,積極展開互動。呂理政館長認為「守護家園就要參與地方,河流是土地之母,要疼惜鹽水溪,就要了解鹽水溪,就必須透過計畫,把這些細微的內容展現出來。」以臺史博附近的大河─鹽水溪為軸,臺史博和上游的樹谷文化基金會以及下游的臺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已有相當多合作的經驗,而兩個NPO的主事者也對臺史博寄予深切的期待。

 臺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葉重利回想當初和臺史博來往的經過,「據我所知,臺史博除了靜態的展覽之外,館方也希望它是一座動態的博物館,把教育推動到各層面,『鹽水溪幸福平台』就是如此建立的,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

 去年臺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和樹谷文化園區與臺史博,決定把博物館的概念放在自行車上面,首先開辦幸福單車學校,由葉重利擔任校長,每周上課一次。核心課程除了文字、影像技巧的訓練外,還有靜態素描,培養基本美學能力,並要求學員們設立部落格,每月舉辦兩次戶外學習,開發自己的「幸福單車路線」,把自己平凡的生活透過部落格傳送到世界各角落去,表達愛臺灣的心情。

 葉重利又說,他們現在每月的第一個星期六,都舉辦幸福單車之旅,自己規劃不同主題的城市旅遊路線,「像現在四月份就要辦刺桐花之旅,騎單車四處探訪盛開的刺桐花。」又例如,臺史博現在鄭成功文物館舉辦的「異文化的相遇─臺灣的機會與選擇」特展,也舉辦「達人帶路」的活動,讓各行各業的達人帶著大家走街串巷,悠遊其間,增進大家對腳下這塊土地的了解。最近,臺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認養了鹽水溪河口的安平湖濱水鳥公園。由出海口往上游走,到三崁店糖廠一帶便有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再往上游,便是臺南科學園區。

 臺南科學園區是國內史上考古遺址分佈密度最高、文化層序最完整、挖掘面積最大的地區,目前已發現遺址六十處,其中十三處在樹谷園區。在臺灣歷史上,這片土地從數百年前的製糖工業、清朝時期古官道、五百年前的西拉雅文化到距今一千八百年前的蔦松文化及二千五百年前的大湖文化,年代最遠可追溯到四千八百年前的大坌坑文化,堪稱是科技與人文並存。

 位在南科園區內的樹谷文化基金會,由於腹地廣大,扮演的角色極為吃重。為推廣樹谷園區生態、歷史、人文、藝術等核心價值,經營單位聯奇開發出資兩億元成立樹谷文化基金會,並以信託方式設置考古研究中心;這是全國第一個由工業區成立的基金會,也是全球首創第一個透過民間基金會力量成立的民間考古組織。

 樹谷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董雅坋一談到鹽水溪,馬上就眼睛發亮,開始描述她心目中的「夢幻之旅」:從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內的鹽水溪出海口,可以搭乘船筏,認識紅樹林生態和先民捕魚的吊繒;溯溪而上,到了三崁店,下船後換騎單車參觀三崁店糖廠舊址,遙想當年糖廠的風華,再探訪廠區內的諸羅樹蛙生態,也可以到附近參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及洲仔尾的鄭成功墓址紀念碑,與當年鄭軍官兵祀奉保生大帝的保寧宮;接著,騎到樹谷文化園區,走訪社區,探視古厝,參觀史前考古遺址,最後則是親手製作一條樹皮纖維的手帕,然後賦歸。

 要如何能讓大家參與這一精彩細緻的行程,最後又能滿載而歸?董雅坋認為,這正好是個契機,讓鹽水溪沿岸的各個NPO一起合作,不致流於各做各的,造成力量分散。她表示,臺史博因擁有豐富的國家資源,有能力也有義務培訓義工,搜集並匯整各種資料,加以善用,最適合扮演這一穿針引線的角色。


呂理政:臺史博是臺灣史旅行起點
2010-04-14 中國時報 【詹伯望/專題報導】
放大

 ▲三崁店附近的蔣公堤碑。(詹伯望攝)

 古早,從臺灣府城出小北門,有一條府城北邊、彰化縣城通往諸羅縣城的官道。事實上,不只是文官和武將會走這條路巡視城鄉,各級官署由此互通音訊聲息,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利用這條管道貨暢其流甚或到北港進香。只是,號稱是官道,但卻不像現今的公路寬度一致或有橋可過,至多可以驅馳馬匹或行駛牛車,有的地方甚至僅如羊腸小徑,崎嶇不平,而且治安不良。

 道光年間來臺擔任臺灣府儒學訓導的劉家謀有詩云:「曾門溪畔少行人,草地常愁劫奪頻;何似春風香腳好,去來無恙總依神。」曾門溪即曾文溪,因為是草地人煙稀少處,官府鞭長莫及,溪邊不時有歹徒出沒,渡口往來旅人莫不提心吊膽,但若像到北港進香的媽祖隊伍,人多勢眾,數逾千人,土匪便不敢上前;再說,不看僧面看佛面,若連進香團都敢打劫,傳說必會遭到天譴。

 這條官道目前看來,方位和走向和現有的臺一線省道是相類的。以臺史博為中心樞紐,以鹽水溪為主軸,由北而南,它貫串了南科園區的史前遺址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及府城的安平國家歷史風景區等三大「區域公園」,它所連結的,不只是傳統的糖業、鹽業,甚至還有近年最夯的高科技產業;對於外地遊客來說,這是深入了解臺灣歷史的最佳路線。

 例如,以臺史博為中心的區域,二○○七年六月因為在長年廢棄的永康三崁店糖廠內發現了被列入瀕危名單的臺灣特有種諸羅樹蛙族群,一夕暴紅;它的價值在於這是臺灣諸羅樹蛙分布的最南界線,而且估計數量多達二千隻以上,使三崁店不僅具有人文環境的資產,更擁有自然生態的資產,格外珍貴。

 經過保育人士的共同努力,臺南縣政府先在當年七月三日將三崁店糖廠暫定古蹟,凍結現況,更在二○○九年六月二日將三崁店糖廠的神社遺蹟指定為縣定古蹟,而糖廠內的防空洞群則指定為歷史建築。這裡也成為縣市各級學校戶外教學的熱門景點。

 臺南縣政府鹽水溪古官道整理規劃計畫主持人商毓芳觀察,過去,三崁店糖廠是人類將大自然改造為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充滿了當代對南洋生活的想像;現在,在人類棄置二十年後,大自然自己又回來,原本作為綠籬的金龜樹已成長為大片的喬木林,成為諸羅樹蛙等生物的新棲息地。她對這裡的未來的期待是,「這個島嶼欠缺歷史的厚度。現在有個好機會,可以看到臺灣早期西南的平原森林,重現臺灣歷史的文化地景。」

 出三崁店不遠,路邊有一方巨碑,記載乾隆年間臺灣知府蔣允焄捐俸建鹽水溪堤防的一段美事,堤長五里,上有木橋,直可比美蘇東坡在西湖的蘇堤,後人稱之為「蔣公堤」。歷史的現場,四處可見。

 臺史博館長呂理政總結指出,臺史博是臺灣歷史旅行的起點。這種旅行,不只是空間的移動而已,它同時也是時間的穿梭─到其他時代的旅行。透過這種旅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臺灣的歷史與文化是如何誕生的,又是經過怎樣的變化而走到今天,同時展望未來,使文化永續傳承下去。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馬英九

2024總統大選日前落幕,由民進黨的賴清德、蕭美琴當選正副總統,打破8年政黨輪替魔咒。而台灣至今已經歷過4任總統執政,包括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及現任總統蔡英文,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近日出了新書,內容寫道這4位總統的施政概要、政治手腕與人格特質,他也在節目上談及馬英九的人格與優缺點,並指出馬英九執政8年沒有阻止台灣沉淪。

蘇起上節目《POP撞新聞》感慨表示,他覺得他們這代很幸運,從台灣很貧窮的時候開始,看到台灣從下往上爬,見證了經濟奇蹟、政治民主讓大家稱讚、兩岸安定等;但後來又看見台灣往下沉淪,GDP一路往下跌,甚至在2007、2008年被廣東超越,跌到現在甚至輸給了福建,韓國的GDP還是台灣的2.5倍,「台灣一直在往下走,相對於自己的過去、別的國家,往下走得很厲害,但台灣人沒有感覺。」蘇起指出,他寫這本新書是想探討造成台灣現況的原因,並認為執政過的4位總統都有責任,有的是該做的沒做,有的是不該做的去做。蘇起談及馬英九,對於馬英九的勤奮、認真,他的評價很高,但對於馬英九在當總統的人際手腕部分,卻認為有地方要改進。蘇起在書中指出,過去與馬英九共事時,發現對方很愛在半夜打電話討論事情,後來他向馬英九直言,自己肝不好,要在晚上12點前睡覺,從那之後馬英九才沒有在半夜打電話來,不過仍聽說其他秘書長仍常在半夜接到急電;還有次接到馬英九來電詢問對新聞稿的文字意見,他回答後補了一句「這種小事我們不必管吧!」之後就再也沒接過馬英九詢問類似問題;還有次他去日本東京密訪,帶了個裝飾用的圓盤回台送給馬英九,沒想到第二天馬英九把圓盤退還,還加了張便條紙寫道「抱歉蘇起兄,我不收禮。」

蘇起表示,馬英九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優點是清廉勤政,缺點是不知該如何與人互動,也造成他執政的8年,並沒有阻止台灣往下沉淪,因為馬英九沒有看到很大的格局,沒有意識到領導人應該要做大事,不管小事;蘇起認為,馬英九管事不管人,人和人對談之間的交流是最重要的,而非是一直低頭寫筆記;他也曾寫過備忘錄給馬英九,提醒他當領導人不要再像當市長時一樣,當總統應該分權負責,抓住10個決策機構成員就好,而非像當市長時越過局長直接找里長談,「總統要抓大放小,然後想遠的。」

蘇起:「馬王政爭」是馬英九政治生命結束的開始

蘇起指出,對於馬英九「人」的部分,最失策的就是與前立法院長王金平的關係,2013年的「馬王政爭」是馬英九政治生命結束的開始,當時以王金平在立院的影響力,以及能幫助馬英九的能力,其實是可以合作的,但不知道為什麼馬英九就是不信任王金平;另外,因馬英九沒當過立委,對於立院運作較陌生,國民黨團提出的優先法案沒有達成,也沒有任何考核辦法,陳水扁及蔡英文對於立院的掌控力明顯比馬英九高很多。

蘇起認為,在前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之前,幾任國民黨主席都沒有當過立委的經驗,因此都只能靠王金平,這是國民黨的一個缺點;而就現實面來說,當時馬英九應該跟王金平好好相處,就算有看王金平不順眼的地方,但王金平在黨內、行政、立法等很多關係上能夠幫到馬英九,關係好的話,很多事情就可以做到,不過很可惜2人從競選黨主席開始,關係就不融洽,一直到馬英九執政都是這樣,所以2013年發生太陽花事件,王金平當然幫民進黨來整馬英九,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蘇起在書中點出馬英九執政8年會這麼辛苦的6個原因,第一是忽視基本盤,馬英九想要彌補藍綠鴻溝,卻有點刻意不照顧自己人,反而很照顧民進黨;第二、不重視論述,馬英九雖自認是國父孫中山的信徒,卻沒有重視孫中山「思想產生信仰,信仰產生力量」的論述;第三、不重視培養國民黨後續人才,思維一直在政府而不在黨,導致國民黨人才有斷鏈狀況;第四、遇到挫折就退縮,例如核四、國光石化案,以及廢除軍法審判,只要民眾有抗議,馬英九就妥協;第五、憂讒畏譏,有媒體節目對馬英九批評,他就會立刻致電要求更正,但國家領導人根本不需在意這些批評;第六、棄車保帥,88風災時犧牲了前閣揆劉兆玄及前資深政府公務員薛香川,以及很多政務官,且最大敗筆就是任用與蔡英文關係不錯的台聯前不分區立委賴幸媛當陸委會主委,因此無法培養出自己的部隊。

蘇起認為,陸委會主委這個位置非常重要,一定要是能完全傳達總統信念以及了解兩岸關係的人,國民黨內有很多人適合這個位置,當時他勸阻馬英九任用賴幸媛也沒有用,至今也不懂為何當時馬英九會找賴幸媛當陸委會主委。






【聯合報╱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台北市)】 2010.04.06 02:38 am


被譽為DNA之父的一九六二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華生博士四月一日到四日來台演講訪問,在生物科技先趨研究的宣講之餘,更非常人文地論說如何可以成功領導創新突破。華生對於優秀競爭團隊領導管理的見解,無疑更能作為當下馬政府的灌頂醍醐。

華生道出能夠有效管理領導眾多傑出科學家作出創導性成就,首先要說服自己「我現在是領導者!」不是隨從者;其次要擔當資源及任務的分配工作,讓大家分頭進行;其三,當社群團隊中有了爭議,必須要能做到必要的一點「獨裁」;其四,對於社群中的成員,要信賞必罰,既不能放任年資深老者「排隊等升官」,也必須要給予表現傑出的新人有破格升遷的機會。

今天馬英九所面對的困局,無非都是出於華生箴言的反逆所肇致。首先,在馬英九的腦中充滿了「全民共識」,而且沒有「我就是領導人」的霸氣,就完全喪失了作好領導的先機。「我就是領導人」是一種「有老闆的概念」,我就是事業,事業就是我,因此就會有膽有敢,勇於帶領,就敢於負責,就有選擇性的政策,就有掌握大局的控制力。凡事講「依法行政」者,基本上是一種「向昨天學習如何面對明天」的施政模式,是一種夥計領薪水的心態,是替大家做事的隨從者心態,祇能行政,不能政策,更不能政治,自然不會有人想要支持與追隨了。

尤其是馬總統與吳揆施政,開口閉口談共識,完全忘了現代民主政治,只有多數為尚,不會有全民一致的政策選擇。在當今世界上也祇有在台灣才有「多數決」被稱為暴力的怪論,才會讓擁有絕大多數選票的執政者「自感理曲原罪」的奇蹟。就在馬吳不明「多數就是王道」下,遇事不能堅定好壞對錯、大是大非,祇要有嗆聲、反對,立即依從民粹與庶民經濟,而搖擺退縮。當整個社會都知道馬、吳軟弱可欺,越是土軟越是掘深,再也領導不成領導了。

歷史評斷好壞領導人經典,莫過於一九四一年法國人借用羅馬人對凱撒大帝的頌讚,致奉給拿破崙一句已是現代名諺的:「一頭獅子帶領的一群綿羊,可以打敗一頭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

今天馬英九的執政團隊,無論是在黨或是在行政部門,其實都不乏成群成落的雄獅猛虎,應該大可以作出創新突圍、石破天驚的壯盛新局才對,但就是因為馬英九是個過分綿羊的領袖,以致千獅萬虎也祇能徒呼負負了。

華生來台用生物科學家的眼界和經理團隊的歷練見識,所言的人文卓論,固然可以給台灣新生世代學子莫大啟迪,其實對於現下淪落困窘的馬英九領導風格,更不啻是最直指要害的針砭重藥。希望馬政府真能聽得出來,也能確實作得到,則台灣未來幸甚。



【2010/04/06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