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新出爐的公視董監事提名名單

眼睛一亮之後 【聯合報╱黑白集】 2012.08.09 02:01 am 龍應台真會搶版面,一張新出爐的公視董監事提名名單,轟動各界,令人眼睛一亮。但是,眼睛一亮之後,也該閉上眼睛想一想,公視何去何從。 這張名單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多元、超然、創新。容納了不同專業背景者,是多元;顯然有打破藍綠框架的努力,是超然;裡面有不少金頭腦級的另類人物,是創新。這張名單顯然是憑龍應台的個人情面組成的,但漂亮的董監事名單,與想要把公視變成BBC,絕對不是一回事。 「公視」要像個「公視」,至少要脫離政治黑手的操控。這場公視董監事換屆風波,已經鬧了二十個月。主要的原因,是扁政府想要用他「派進」公視的人馬,「占據」、「掌控」公視,結果還因人事糾紛鬧上了法院,這場圖窮匕現的人事醜劇,遂成為公視開台十四年來「收視率」最佳的「節目」。 龍應台不像是會用政治立場「占領」公視者,而這張新的董監事名單也差堪信任其不至於用政治色彩來汙染公視。這應是新的公視董監事至少應當為社會作出的貢獻,亦即讓「公視」像個「公視」,不能再淪為政黨或政治流派的分支機構。 然而,這只是公視精神與形象的療傷與再造,至於新的董監事在公視的節目內容及社會效益上能有什麼興革,其實仍然令人悲觀。基本的問題是:以台灣的經濟及社會規模,能不能支撐一個叫好又叫座的公視?正如各地到處可見以「文化」為名的「蚊子館」,公視的宿命是否也只是五十步與百步? 倘係如此,何不改成節目製作坊,或以公帑獎勵民間的秀異節目,這或許比維持一個不死不活的公視要理智得多。沒有幾個觀眾的公視,與沒有幾個旅客的機場何異? 公視想變成BBC?這種大話不要亂說。 修法 讓公視邁向華人BBC 【聯合報╱林麗雲/台大新聞所教授、劉昌德/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台北市)】 2012.08.09 02:01 am 文化部宣布公視董事提名人選,包括許多藝文與流行文化名人,龍應台部長表示,要藉此讓公視成為帶領台灣飛向世界的「文化國力的翅膀」。政府宣示以新格局建設公共廣電與培育產業,令人充滿期待;但這目標不是僅靠明星董事就可促成,更必須透過實際的公共媒體與影音產業政策,讓公視對內承擔公共媒體促進多元文化的本分,對外成為本地影視產品擴大利基的旗艦。 在藍綠政治惡鬥中,公視第四屆董事已經延任超過六百天,府院及執政黨長期失職怠惰,讓關切公視發展者痛心。因此,龍應台部長相對快速地再次提出公視董監事人選,並且納入包括歌手、作家等許多文化業界的「明星」,在行政效率與想像格局上,都值得肯定。所以社會也期待,審查委員們能夠拋棄政黨成見,秉持專業儘速完成審查,讓台灣的公共媒體邁進嶄新的格局。 不過,明星光彩並不是公視能夠依憑的力量,而許多產業界人士的新名單所昭示的「文化產業」方向,也不盡然是公共媒體的任務所在。公視當然是影視與文創產業的一環,但公共媒體更要照顧國內各族群、弱勢團體、不同公民的傳播權益,也需要培育非商業的、非主流的多元文化,才不辱「公共」之名。 更重要的是,要證明提名這些明星面孔的公視董事不是譁眾取寵,文化部需要更多的實質政策,讓公視成為「文化國力」的推動者。其中的重要指標,首先是立即修改公視法,擴大公共廣電媒體的經費與規模。我國公廣集團的預算只有卅億,僅僅是鄰近南韓的廿分之一,日本的百分之一,更不用與英國的BBC相比。如果台灣的文化國力,不該只是日韓的「小指頭」,那麼文化部首要就是提出增加公廣經費的公視法修法,並且提出前瞻的財源規劃。 其次,要讓台灣影視產業能夠乘著公視飛向世界,也需要更清楚定位的境外頻道與影視產品發行管道規劃。增加經費之後,公視可不僅以台灣本地觀眾為足,更可透過境外頻道等作法,協助國內影視創作者向海外市場發展,朝「華人BBC」的目標邁進。此一遠程目標,需要文化部協同NCC等單位共同規劃配套措施,例如透過向商營媒體徵收「影視與音樂基金」等作法,才能夠引導資金流向內容製作,提高台灣影音產品的品質。 公廣集團與影視產業發展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政府長期缺乏大格局的公廣政策。推動公視法修法,包括提供穩定的財源,擴大公共媒體規模,並且佐以私部門資金挹注的影視基金,公廣集團才得以在本地與華語世界發展,讓台灣文化在國際上展翅高飛。 【2012/08/09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修法 讓公視邁向華人BBC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282789.shtml#ixzz230SpmQgk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