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觀念平台-小鎮風情裡的雙赤字危機

2012-08-15 01:06 中國時報 【葉家興】  我出生在苗栗銅鑼,電影《戀戀風塵》裡的純樸小鎮。和許多同鄉一樣,當年離開老家到台北時,曾自信滿滿地許諾長大學成後要回鄉奉獻。  大學畢業更懂人情世故之後才發現,老家那些選鄉代表、鄉長、縣議員、縣長的地方仕紳,根本不歡迎我們這些出外人回鄉「搶資源」。熱情的教授和專業者回鄉參選的下場,都是被耳語打敗。什麼「不要選台北來的」、「台北來的不懂地方」之類的耳語,竟然贏得鄉親父老的選票。  老家的政治自有派系輪替的邏輯,對派系以外的其他人而言,家鄉像是進入一個完全沉寂而令人發悶的「液態空氣」時代。  在海外求學、工作,偶有機會跟同來自台灣的舊雨新知聊起,才發現整個台灣越來越像小鎮,有內部自我迷戀的趣味,無視於全球化迅速的滾動。十多年來薪資停滯,許多人奔出「液態空氣」的社會,發現香港、新加坡的變化步調好快,競爭好激烈,更不要說到對岸經商、求學、創業的大量台灣人。  我們是移民者的後代,我們的父祖原來就是冒險家。但曾幾何時,還遺傳著冒險家基因的後代,一個個受不了家鄉的沉寂發悶,出走了。留下來的是越來越多小鎮風情的人情味,對外來者疑懼,害怕外人「搶資源」,對變化與競爭感到惶恐,擔心液態空氣的穩定不再。  一個金融圈的台灣朋友被紐約總部派到亞洲開疆闢土,他的第一站是故鄉。但制度的種種牽絆,最後亞洲總部設在租金成本高昂的香港。在香港雇用了七十多名員工,大學剛畢業起薪大約五萬六(新台幣,下同),有兩年以上經驗的台幣七萬八起跳,碩士文憑則直接開價八萬八。而新加坡的辦公室略小,兩名大學剛畢業的員工,起薪約五萬;一名經理,拿台幣三十五萬薪水才請得動。  早些年香港、新加坡挖角,台灣無動於衷;因為規模太小,挖不了多少人。現在大陸加入挖角行列,從科研專家到經貿人才,從教授到運動員,不對稱的結構終於令國科會驚呼人才斷層。  十二年前出生的新生兒,三年後將進入勞動年齡人口。這一年,也是第一次台灣出現人口赤字的一年。勞動人口的進入人數,將低於移出人數,從此開啟台灣總合需求下滑的轉折點。  西歐國家用各種方法挽救人口赤字,其中的核心觀念是:補貼為社會引進「下一代納稅人口」的家庭,傾社會資源共同養育「下一代納稅人口」,建立對未成年人友善的生養環境。然而,台灣從健保、捷運車資、小客車後座安全帶……種種公共政策,還在向小孩剝皮供養年長者。  人口赤字在後,人才赤字在前。育才、留才的吸引力不夠。招才、攬才又碰上強烈的鎖國心態。台灣和香港、新加坡一樣,都是移民城市、移民社會,但就在別人仍持續對外開放,亞洲大學排名前五大有四所位於香港、新加坡的時刻,我們的家鄉似乎已經變成純粹的小鎮──冒險家的故事都移到海外上演了。(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副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