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馬英九總統第二任就職典禮

【聯合報╱嚴震生】 2012.05.18 02:54 am 再過幾天就是馬英九總統第二任就職典禮,雖然他承諾要脫胎換骨、逆風高飛,且要帶著鋼盔向前衝,但在油電雙漲及課徵證所稅等政策制定上,民眾看到的不是馬總統的道德勇氣及敢於承擔的決心,而是獨善其身、不能苦民所苦的模範生。 在民意支持度落入谷底的情況下,馬總統該如何扭轉逆勢,在第二任期創造新局? 四年前,馬總統就任新職當天,個人曾發表「政黨再輪替、憲政回常軌」的專論,文中提到的一些建言,至今仍有回顧的必要。 第一、由於馬英九是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統,而台灣擅於塑造明星及操縱民粹的政治環境,讓政治人物習於受到選民熱情擁抱,以至於渾然忘我,而不再戒慎恐懼。 第二、泛藍內部存在著各種不同勢力的較勁,馬英九是否會因此選擇僅僅相信以「馬團隊」為核心的決策機制,而重蹈陳水扁總統由上而下、參與有限、缺乏溝通決策模式的覆轍,是令人擔憂之處。 第三、雖然馬英九表示要讓憲政運作回歸雙首長體制,但政府的許多政策是否會為了免受立法院作出「不必要」的制衡,而直接由不受國會監督的總統決定,讓過去國民黨最不願意看到的「有權無責的總統及有責無權的閣揆」之不正常政治現象再度出現,是必須積極予以避免者。 四年後的今天,這三項建言中所擔憂的部份,不幸成為馬總統目前最被批判之處。馬總統若是思考歷史地位,就必須避免自我感覺良好的氛圍,及小圈圈的決策機制,而脫離群體迷思和設立魔鬼代言人則是首要之務。 研究美國外交決策的學者,都對詹尼斯的一九七二年的經典之作《群體迷思的受害者》(Victims of Groupthink)相當熟悉,該書以美國外交史上幾個大大失敗的案例為研究對象,認為決策過程中的群體迷思,是造成決策以失敗收場的主要原因。 詹尼斯將群體迷思定義為「一種群體成員為維護內群體(in-group)凝聚力、追求群體共識的考量,讓他們不能務實地評估其他可行辦法的思考模式」。他指出此種思考模式形成的原因,包括群體的高度內聚力、群體和外界的隔闔、群體成員社經背景和意識形態的同質性等。 群體迷思的徵兆,包括對群體的能力和道德的高估、思想封閉及意見的趨同等,其中「群體過分的自信和盲目的樂觀」、「一旦群體作出了某個決策後,更多的是將時間花在如何將決策合理化,而不是對它們重新審視和評價」、「群體傾向地認為任何反對他們的人或者群體都是邪惡和難以溝通協調,故此不屑與之爭論,認為自己群體既定的方案最終會獲勝」等,和馬總統最近的決策過程有令人驚奇的高度相似之處。 若要解決小圈圈決策的盲點,應立刻在他的決策團隊中納入devil's advocate。Devil's advocate剛好是一部電影的原名,中文將其翻譯為「魔鬼代言人」,但比較恰當的翻譯,應是從反面角度來分析問題的人,也可能是故意唱反調、讓事實真相可以更清楚呈現的人。 馬團隊同質性高,是不爭的事實,若在第二任期中,納入一些專司「魔鬼代言人」的幕僚,而後者又無需擔心遭到排擠,甚至是意見不受到重視,而敢於直言,或許可以協助馬總統在第二任避免重蹈群體迷思的覆轍。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2012/05/18 聯合報】@ http://udn.com/ 楊照:「不沾鍋」不可能追求「歷史地位」 【聯合報╱楊照】 2012.05.19 02:22 am 馬英九總統關心「歷史地位」的想法,當然是對的;他意識到自己不再有連任的壓力,應該在第二任做些第一任時沒做或沒法做的事,當然也是對的。這些想法顯示了他並沒有被掌握四年的權力沖昏頭,仍然具備基本的反省能力,值得肯定。 不過,反省是一回事,反省到多深刻的層次,是另一回事;反省是一回事,如何落實反省看到的改革需求,也是另一回事。 馬總統的反省,導引他在當選連任之後,立刻推動了幾項「不得民心」的政策,尤其集中處理國家財政平衡,及稅負平等的問題。這些問題處理起來,是會引起強烈反彈,會成為反對黨攻擊的把柄,也就會明顯喪失選票;但這些問題如果不處理,卻又會拖垮國家財政,進一步惡化台灣社會貧富不均狀況,乃至進一步侵蝕台灣社會原有珍貴的勞動價值。 然而,馬總統反省到應該有魄力地推動這些不受歡迎的政策,離開他過去第一任小心翼翼各方討好的風格,卻沒有辦法更深層反省到如何推動這些艱難政策的方式。 他讓行政院長陳冲、經濟部長施顏祥、財政部長劉憶如在第一線上處理這些政策,卻看不到一個根本的大問題:他們都不是馬英九!這個社會對於他們,要嘛沒有那麼熟悉,要嘛具有爭議,換句話說,這個社會對他們一定沒有像對馬英九那麼信任。衝擊人民感受的政策,馬英九自己上火線來推動,都不免遍體鱗傷,卻要叫這幾個閣員代替他來做? 這點上,馬英九停留在第一任期的態度裡,仍然是「不沾鍋」,仍然是讓自己忙碌於各種沒有實質政策意義,中看不重用的媒體行程(跑給媒體跟給媒體報導的)、化妝行程(讓自己的形象多加一點光彩),不願意積極參與政策的討論與決定。 他繼續堅持一種退縮保守的憲政立場,只看憲法給予總統角色的限制,不看憲法給予總統的多元發揮空間。他還是寧可和王金平維持曖昧的合作關係,不願意自己花時間費力氣和立法院打交道,主導法案進行與通過。 這樣的態度,因而也就牽連到他第一任期(乃至尚未當選總統前)就該做卻遲遲不做的重大功課——進行國民黨內部的徹底改造,尤其是國民黨立院黨團的改造。不改造、不能充分掌握國民黨,馬英九第二任的破釜沉舟態度,必定快快就破功了。他自己沒有連任的壓力要衝要闖,他的國民黨同志們卻各個都在考慮自己的連任選票和連任競選經費要從哪裡來,他們怎麼可能和馬英九同心追求「歷史地位」呢?連國民黨的立法委員都沒有非得支持馬內閣改革政策的必要,這套本來就不容易取得人民同意的法案,要如何落實? 「歷史地位」往往是靠犧牲現實利益換來的。馬英九真正在意「歷史地位」的話,那麼他的第二任別無選擇,只能建立在放棄如此愛惜羽毛、愛惜形象的基礎上,他必須自己站到第一線上,主導政策,主導法案,並且主導和社會間的溝通協調。不充分利用憲法給予總統的每一分權力,不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強勢總統,只想推閣員和黨內立委去處理不受歡迎的政策,馬英九絕對得不到他想要的「歷史地位」的。 (作者為新新聞主筆) 【2012/05/19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